破解记忆的秘密
关注▲梦世界▲ 和大家一起成
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花了很长时间才背下来的课文,没过多久就忘得一干二净,而广告歌只听了一两遍,却能轻松哼唱。为什么有些东西我们记得清楚,而有些却总是模糊不清呢?其实,这和记忆的三个步骤——编码、存储、调取——有很大关系。
第一步:编码
编码是记忆的起点。它将外部的信息转化为大脑可以理解的形式。可以把编码想象成翻译的过程:我们把看到、听到的信息转变成大脑的“语言”,为后续的存储打下基础。其中有三个因素会影响编码:
- 注意力
编码的效率与注意力直接相关。只有当我们专注于某件事情时,信息才能被有效编码。试想一下,上课时心不在焉,结果就是老师讲的内容记不住。而当我们全神贯注于一个问题时,信息才有机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 情感
情感对编码有显著的增强作用。那些让我们感动、开心或惊讶的事情更容易被记住,因为大脑会优先处理这些情绪强烈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常能记住一些让我们哭笑不得的事情,而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知识。
3. 关联
将新知识与已有的信息建立联系,可以大大提高编码效率。例如,学习一个新单词时,试着将它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或者用它造一个有趣的句子。这种关联性的记忆方式,可以让知识点在大脑中更容易被提取。
一旦信息被有效编码,接下来的步骤就是将这些信息存储起来。编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存储的质量。
第二步:存储
存储是将编码后的信息保存在大脑中的过程。可以把它看作是把“翻译”好的信息整理成一个有序的档案,随时准备调用。存储包括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个部分。
- 短期记忆
短期记忆就像临时存储区,只能保存少量信息,通常持续几秒到几分钟。比如,你在打电话时可以临时记住一个电话号码,但很快就会遗忘。短期记忆的容量有限,因此需要通过不断重复或联系,才能转化为长期记忆。
2. 长期记忆
长期记忆则是将信息长时间存储的形式,可以持续数年甚至终生。这部分记忆经过反复练习和深度处理,比如通过做笔记、复习,或者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系来加强。我们的长期记忆库中储存了大量的信息,比如童年时的经历,常用的知识和技能。
3. 工作记忆
工作记忆是处理和操作短期信息的能力,它帮助我们在短期内完成任务,比如解数学题时临时存储公式和步骤。工作记忆能同时管理多个信息,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信息存储完成后,接下来就是如何调取这些信息了。只有成功调取,我们才能真正利用这些记忆。
第三步:调取
调取是是我们从大脑中“找出”并应用所记信息的过程。调取是让记忆发挥作用的关键步骤,决定了我们能否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每次成功调取记忆,都会加强记忆的痕迹,增强信息在大脑中的连接。就像走一条小路,走得越多就越清晰。通过反复调取,信息会在大脑中更加牢固。
此外,调取是一个联想与重建的过程。每次调取时,我们都会在大脑中重建记忆。这个过程涉及大脑的多个区域,需要综合运用过去学到的知识。比如在考试时,我们常常需要调取课堂上学过的知识来解答问题。
调取的过程还会出现错误,导致记忆偏差。比如我们可能会混淆相似的信息,或者误记一些细节。因此,调取时需要准确的线索和关联来辅助记忆。
有时我们会遇到“舌尖现象”——明明快想起一个词或一件事,但就是回忆不起来。这是因为调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良好的线索和联想。如果没有充分的练习和联系,调取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记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需要积极参与的动态过程。编码让我们选择和处理信息,存储将信息保存在大脑中,而调取则是激活和应用这些信息的关键。
通过掌握编码、存储、调取三个步骤,我们就可以针对每个步骤,制定相应的策略,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学习和记忆。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欢迎你点一下「在看」,或是将文章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相关好文推荐:
0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