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老师必知必会的心理学知识 02——自我效能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常常希望他们能面对挑战时不轻言放弃,勇敢地迎接各种难题。而这种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实际上来源于一种叫做“自我效能感”的心理学概念。简单来说,自我效能感就是孩子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件事情的信心。

自我效能感与自尊、自信心有所不同。自尊更多地涉及一个人对自己的整体评价,而自信心则是一个人在特定领域中的信任感。而自我效能感更像是一种具体的信念,它告诉孩子:“我能行。这种信念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馈逐渐建立起来的。

在心理学领域,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实验。他通过观察个体在不同任务中的表现,发现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

在他的实验中,班杜拉将参与者分为两组,一组在完成任务之前接受了正面的鼓励,而另一组则没有。当任务变得困难时,前者表现出更高的坚持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发现表明,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个体对任务的态度,还直接影响他们在面对挑战时的实际表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效能感理论逐渐发展成为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孩子的自我效能感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那些拥有高自我效能感的孩子,更有可能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这种信念帮助他们在遇到挑战时不会轻易退缩,而是选择坚持和努力。因此,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不仅仅是为了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更是为了帮助他们建立一种面对未来各种挑战的坚韧态度。

在家庭教育中,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尤为重要。当孩子面对一项看似困难的任务时,家长的鼓励和支持可以极大地增强他们的信心。

比如,当孩子为数学作业发愁时,家长可以通过设立一些小目标来帮助他们逐步克服困难。与其直接告诉孩子“你一定能行”,不如一起制定一个完成任务的计划,并在每一步取得进展时给予正面反馈。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逐渐意识到,成功并非不可企及,而是通过一步步努力可以实现的。这种体验会不断强化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在面对未来更大的挑战时更加自信和坚定。

在帮助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时,家长也需要注意适度。设立过高的期望,或者将孩子的每次成功视为理所当然,可能会适得其反。孩子需要在失败中学习,也需要在小小的成功中积累信心。因此,家长应关注的是孩子在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即便是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只要孩子在过程中付出了努力,也应当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学校教育中,老师们同样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提升自我效能感。比如,当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新知识或参与团队活动时,老师可以通过及时的正面反馈,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进步。通过创造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这种体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他们在面对更大挑战时有信心迎接。

当然,教师在课堂上需要避免频繁的负面评价。即便学生暂时未能掌握某一知识点,也不应当直接批评,而应鼓励他们持续努力。一个简单的“我看到你很努力,再坚持一下,你一定会更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支持和信任,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作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中,都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家长和教师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创造一些成功的体验,通过正向反馈和适当的挑战,帮助他们建立起对自己能力的信心。相信当孩子拥有了强烈的自我效能感,他们将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更加从容和自信。

你是否曾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刻意培养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或者你还在寻找更有效的方法?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欢迎你点一下「在看」,或是将文章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相关好文推荐:

家长和老师必知必会的心理学知识 01——积极强化

为什么孩子明明很努力却成绩平平?

现在还推荐报考计算机专业吗?

0条留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