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不如意

你是否曾在公共交通工具上遇到过一个哭闹不止的孩子?你是否曾因为孩子的吵闹感到不耐烦,甚至忍不住在心里咒骂那个孩子的家长?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可能会对最近一架航班上发生的一幕感同身受。

在吉祥航空的一趟航班上,一个年幼的孩子因为哭闹,被两名陌生人带进了狭小的飞机洗手间进行“教育”。这一行为看似为了解决噪音问题,实则是对弱小的无情打压。

试想一下,一个一岁多的孩子,因为环境陌生、气压变化或者其他我们难以察觉的原因,在航班上哭闹不止。这在很多父母看来,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行为。年幼的孩子还没有足够的语言能力来表达他们的不适,哭泣是他们唯一能够传递情绪的方式。这是一种最基本的人类本能,是他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可是,在这件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理解和包容,而是两个成年人认为自己有权对这个孩子进行所谓的“教育”。

你能想象一个年幼的孩子被强行从祖父母身边带走的恐惧吗?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自己被两个陌生人关进了狭窄的洗手间。这个环境陌生而压抑,光线昏暗,空间狭小。对一个孩子而言,这简直就是一场噩梦。我不得不想问,这样的行为,真的能够被称作“教育”吗?还是说,这不过是某些成人对于所谓“秩序”的病态追求?

为什么现在的社会变得如此不容忍孩子的正常行为?为什么孩子的哭泣被视为需要被“纠正”的错误?曾经,我们的社会充满了耐心和宽容,能够理解孩子的脆弱和无助。如今,这些美德似乎正在逐渐消失。我们变得苛刻、不耐烦,甚至是冷漠。我们真的在变得越来越“文明”了吗?或者,我们只是在假装文明,掩饰内心的冷漠?

当然,有人会说,在飞机上孩子的哭闹确实会影响到其他乘客的体验。这点不可否认。但是,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面对孩子的哭闹,我们是否可以尝试更多地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问题?是否可以更多地展现一点耐心和宽容?在这件事中,除了两个旅客的行为,还有周围人的默许与冷漠。没有人站出来为那个孩子说话,没有人质疑这种行为的正当性。大家都安静地看着,仿佛这一切都理所当然。这种沉默,难道不是一种更为隐秘的暴力?

或许,又有人会说,这只是个案,不值得大惊小怪。然而,这一事件反映出来的社会心态才是最值得我们警醒的。如果我们今天可以对一个哭泣的孩子采取这样的行为,那么明天我们是否也可以对其他弱势群体采取类似的行为?当社会开始容忍并默许对孩子的暴力行为时,我们还能称自己是一个文明的社会吗?

或许我们都需要好好思考,如何才能在一个多元的公共空间中找到平衡?如何可以在照顾自己感受的同时,更多地去体谅和包容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尤其是那些无力反抗的孩子?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改变那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而不是让自己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回到那个孩子身上,因为两个成年人为了维护世界和平,决定对她进行所谓的“教育”,使得她在那架飞机上经历了恐惧与无助,从此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无法抹去的阴影。

换做是你,会愿意让自己的孩子遭遇同样的情况吗?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欢迎你点一下「在看」,或是将文章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相关好文推荐:

家长和老师必知必会的心理学知识 12——逆反心理

家长和老师必知必会的心理学知识 11——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家长和老师必知必会的心理学知识 10——归因理论

0条留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