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三国——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鲁肃和孔明告别了玄德和刘琦,登上船往柴桑郡去。两人在船上讨论,鲁肃对孔明说:“先生见到孙将军时,千万不要说曹操的兵多将广。”孔明说:“不需要你多叮嘱,我自有应对之策。”船到岸后,鲁肃请孔明在客栈里稍作休息,自己先去见孙权。孙权正召集文武大臣在大厅里开会,听说鲁肃回来了,急忙叫他进来问:“子敬去江夏,探听情况怎么样?”鲁肃说:“大致知道情况了,容我慢慢报告。”孙权把曹操的檄文给鲁肃看,说:“曹操昨天派人送信来,我也先派人去请示,现在大家还没有商量出定论。”鲁肃接过檄文看了一下,内容大致是:

“我最近受命,准备讨伐罪犯。军旗指向南方,刘琮束手无策;荆襄的老百姓都在盼望归顺。现在我有百万大军,上将千员,想和将军在江夏一起狩猎,共同讨伐刘备,分土地,永结盟好。希望不要犹豫,快点回复。”

鲁肃看完后问:“主公您怎么考虑?”孙权说:“还没有定论。”张昭说:“曹操拥兵百万,借天子的名义来征讨四方,拒绝是不顺的。而且主公现在可以拒绝曹操的力量就是长江。现在曹操已经占有荆州,长江的险要地带已经和我们共处,势不可敌。依我愚见,不如投降,才是万全之策。”众谋士都说:“子布的话,正合天意。”孙权沉吟不语。张昭又说:“主公不必多疑。如果降曹操,东吴的百姓就安宁,江南六郡就能保住。”孙权低头不说话。

不久,孙权起身换衣服,鲁肃跟在后面。孙权知道鲁肃的意思,就握住鲁肃的手说:“你想怎么办?”鲁肃说:“刚才大家所说,都是误解将军的。大家都可以投降曹操,唯独将军不能。”孙权问:“为何这样说?”鲁肃说:“如果我们投降曹操,回去就会被排挤,官职也不能保住;将军投降曹操,想安身立命在哪里呢?地位不过是封侯,车马不过是一辆,随从不过几个人,怎能南面称王呢!大家各自为己,不可听信。将军应该早日定下大计。”孙权叹气说:“大家的意见,让我失望。子敬刚才提的主意,正和我想的一样。这是天赐给我的指引!但是曹操刚刚得到袁绍的军队,又得了荆州的兵力,恐怕实力大增,难以抵挡。”鲁肃说:“我来江夏,引来了诸葛瑾的弟弟诸葛亮在这里,主公可以问他,就知道真实情况。”孙权问:“卧龙先生在这里吗?”鲁肃说:“在客栈中休息。”孙权说:“今天天晚了,先不见他。明天聚集文武在帐下,先让江东的英才见见,然后再开会讨论。”

鲁肃领命而去。第二天去客栈见孔明,又叮嘱他说:“今天见我主时,千万不要说曹操兵多。”孔明笑着说:“我自会看情况而变,不会出错。”鲁肃于是带孔明到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二十多位文武大臣,穿着华丽的服饰,整齐地坐着。孔明逐一见面,互相询问姓名。礼节完毕后,孔明坐在客位上。张昭等看到孔明风采翩翩,气宇轩昂,心里想这个人一定是来游说的。张昭首先开口试探他:“我只是江东微不足道的人,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仲和乐毅,您真有这样的才能吗?”孔明说:“这只是我平生的小自谦。”张昭说:“听说刘豫州三次去拜访先生于草庐,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想要占领荆襄。如今一下子投降曹操,不知道您的看法是什么?”孔明心想张昭是孙权手下的第一个谋士,如果不先驳倒他,怎么能说服孙权,于是回答:“我觉得占领汉朝的土地,易如反掌。我的主刘豫州行仁义,不愿夺取同宗的基业,所以拒绝了。刘琮这个小子,听信谗言,暗自投降,导致曹操得势。现在我主驻军江夏,有更好的计划,不是一般人能知道的。”张昭说:“如果这样,那就是先生的言行不一致。先生自比管仲、乐毅,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一国之天下;乐毅扶持微弱的燕国,下齐七十多城:这两个人,真是济世之才。先生在草庐中,只是笑傲风月,抱膝静坐。如今既然跟随刘豫州,应该为人民兴利除害,剿灭叛贼。而且刘豫州在没有得到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四海,割据城池;现在得了先生,人人仰望。即使是三岁小孩,也会认为他如同猛虎生翼,汉室就会复兴,曹氏就会灭亡。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在静观其变,期待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现在为何先生投奔东吴,曹兵一来,就弃甲抛戈,望风而逃;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定百姓,下不能辅佐孤子而占有疆土;甚至放弃新野,逃往樊城,败于当阳,奔向夏口,连立足之地都没有:这让人觉得在豫州得到了先生之后,反不如最初。管仲、乐毅,果真如此吗?这是我愚直之言,希望不要见怪!”

孔明听完,默默地笑着说:“大鹏能飞万里,它的志向又怎么能被普通的小鸟理解呢?就像一个人生了重病,首先得喝稀饭,再吃药;等到身体好了,才可以吃肉补充营养,吃猛药来治病:这样病根才能彻底去掉,人才能恢复健康。如果不等身体的气息顺畅,就急着给他猛药和美味的食物,想要保住性命,那是非常困难的。我的主刘豫州,之前在汝南打败了,寄居在刘表那里,军队不满千人,只剩关、张、赵云等人:这就像病情已经非常严重的时候,新野是个偏僻的小县,人口稀少,粮食又少,刘豫州只是暂时借住在这里,怎么可能真的在这里守住呢?他现在兵力不足,城墙不稳固,军队没有经过训练,粮食也不够,每天都在博望烧屯、白河用水,让夏侯惇、曹仁他们心惊胆战:我认为管仲和乐毅的用兵之道,也未必能超过这个。至于刘琮投降曹操,刘豫州实在是不知道;而且他也不忍心趁乱夺取同宗的基业,这是真正的仁义。当阳之战失败后,刘豫州看到有数十万前来赴义的人,扶老携幼不愿抛弃他们,日行十里,不想着进攻江陵,甘愿和大家一起失败,这也是大仁大义。寡不敌众,胜负是常有的事。昔日高祖多次败给项羽,但在垓下一战成功,这不是韩信的良计吗?信跟随高祖很久,从来没有连续胜利过。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的。不是那些夸夸其谈、虚假欺人的人:坐在那里讨论,没有人能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真是让天下人都笑话!”他说完,张昭一个字也没回答。

这时,一个人高声问:“现在曹公的军队有百万,准备列出千员,气势如龙如虎,想要吞并江夏,你怎么看?”孔明一看,是虞翻。孔明说:“曹操收了袁绍的余党,急于向别人请教,但却说不怕,这真是大言欺人!”孔明接着说:“刘豫州带着几千义士,怎么能敌得过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是为了等待时机。现在江东的军队精锐,粮食充足,还有长江的天然屏障,还想让他们的主屈膝投降强盗,不顾天下人的嘲笑。这样看来,刘豫州真的不怕曹贼!”虞翻无言以对。

又有一个人问:“孔明想效仿苏秦、张仪的口才,去游说东吴吗?”孔明一看,是步骘。孔明说:“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道他们也是豪杰。苏秦佩戴六国的相印,张仪两次出使秦国,都有扶持国家的谋略,绝不是那些畏惧强者、惧怕刀剑的人。你们听到曹操虚发诈伪之词,就害怕请求投降,敢笑苏秦、张仪吗?”步骘默默无语。忽然,有一个人问:“孔明觉得曹操是什么人?”孔明看了看,是薛综。孔明回答:“曹操是汉贼,还有什么好问的?”综说:“你的话不对。汉朝传承至今,天数将尽。现在曹公已经占据了天下三分之二,大家都归心于他。刘豫州不识天时,强行想要争斗,正如用蛋去撞石头,怎么能不失败?”孔明厉声说道:“薛敬文怎么能说出这样无父无君的话!人活在天地之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你既然是汉朝的臣子,见到不臣之人,就应该誓言共讨之:这是臣子的责任。现在曹操的祖宗享受汉朝的俸禄,不思报效,反而心怀篡逆之心,天下人都愤怒;你却将天数归于他,真是毫无父君之义!不值得与之讨论!请不要再说了!”薛综满脸羞愧,无法回答。又有一个人问:“曹操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仍是相国曹参的后裔。刘豫州虽然声称是中山靖王的后裔,却没有确凿的证据,眼看只是个织席贩屦的商人,怎么能与曹操抗衡呢?”孔明看了看,是陆绩。孔明笑着说:“你不是袁术座间怀橘的陆郎吗?请坐下,听我一言:曹操既然是曹相国的后裔,那他就是汉朝的臣子;现在却专权横行,欺凌君父,这不仅是无君,也是蔑视祖宗,不仅是汉室的乱臣,也是曹家的贼子。刘豫州是堂堂帝胄,现在的皇帝,按谱赐爵,怎么会说没有证据?而且高祖出身亭长,最后统一天下;织席贩屦,又有什么可耻的?你这小儿见识,根本不值得与高士讨论!”陆绩无言以对。

座上有个人突然说道:“孔明所说的,都是强词夺理,不是真正的道理,不必再说了。请问孔明研究了什么经典?”孔明看了他一眼,发现是严酸。孔明说:“随便翻翻书,像你这样的腐儒,怎么能兴国立业呢?古人像耕莘、伊尹,钓渭的子牙,张良、陈平这样的名人,邓禹、耿弇等人,都是有才能来拯救国家的人,谁知道他们一生研究了什么经典呢?难道也像书生,只是在笔墨之间,东拉西扯,玩弄文字而已吗?”严酸低下头,没话可说。

忽然又有一个人大声说道:“你总是说大话,未必真的有学问,恐怕会被儒者笑话。”孔明看了看他,发现是汝南的程德枢。孔明回答说:“儒者有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的儒者,忠于君主,爱护国家,坚守正道,抵制邪恶,努力使恩泽惠及当时,名留后世。可小人的儒者,只会钻研细枝末节,专心写字作文章,年轻时赋诗,年老时穷尽经典;虽然笔下有千言万语,心中却没有一个好的主意。就像杨雄,虽然以文章闻名,却屈身为人服务,最后不得善终,这就是小人的儒者;即使每天写万言,也有什么用呢!”程德枢无言以对。众人看到孔明的回答流利,纷纷变了脸色。

这时,张温和骆统又想提问。忽然有个人从外面走进来,厉声说道:“孔明是当世的奇才,你们用嘴巴相争,不是对客人的尊重!曹操的大军就在附近,你们不想出兵退敌,却在这里争论口舌!”众人看这人,发现是零陵人,姓黄,名盖,字公覆,现在是东吴的粮官。那时黄盖对孔明说:“我听说多说话不如默默无言。为什么不把金石之论告诉我主,而与众人争论呢?”孔明说:“你们对时局不了解,互相提问,不回答是不行的。”于是黄盖和鲁肃引孔明进去。到中门,正好遇到诸葛瑾,孔明向他行礼。瑾说:“贤弟既然来到江东,怎么不来见我?”孔明说:“弟弟既然事奉刘豫州,自然要先公后私。公事尚未结束,不敢去私事。希望兄长理解。”瑾说:“贤弟见过吴侯,再来叙话。”说完就离开了。

鲁肃说:“刚才所托,不可有误。”孔明点头答应。引他到大厅,孙权下阶迎接,礼遇很高。行礼后,给予孔明坐位。众文武分成两行站立。鲁肃站在孔明旁边,只看他发言。孔明向孙权表达了玄德的意思,偷偷看了他一眼:碧眼紫髯,气宇轩昂。孔明暗想:“这个人长得非常,不能随便说话。等他问我时,用言语激发他就好了。”献茶后,孙权说:“我听鲁子敬谈论您的才华,今天能见面,真是幸运,敢请教教益。”孔明说:“我没有才华和学问,辜负了您的明问。”权说:“您最近在新野,辅佐刘豫州与曹操交战,肯定深知敌军的虚实。”孔明说:“刘豫州的兵力少,将领也少,再加上新野城小,没有粮食,怎么能和曹操对抗呢?”权问:“曹军有多少兵力?”孔明回答:“骑兵、步兵和水军,大约有一百多万。”权说:“这不会是假话吧?”孔明说:“不是假话。曹操在兖州就有青州军二十万;平了袁绍,又得五六十万;中原新招的兵三四十万;现在还有荆州的军队二三十万。这样算起来,不下于一百五十万。为了不惊动江东的人,我才说百万。”

鲁肃在旁边,听了这话脸色大变,转头看孔明;孔明故意装作没看到。孙权问说:“曹操手下的战将,还有多少?”孔明回答:“足智多谋的人,能打仗的将领,不止一两千人。”孙权说:“现在曹操已经平定了荆州和楚地,他还有什么远大的计划吗?”孔明说:“现在他在江边扎营,准备战船,不想打江东,要等着取哪里?”孙权说:“如果他有吞并的想法,打还是不打,请您给我一个主意。”孔明说:“我有一句话,但怕将军不愿意听。”孙权说:“愿意听您的高见。”孔明说:“之前天下大乱,所以将军起兵在江东,刘豫州聚集了汉南的众多力量,和曹操一起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已经解决了大难,局势也平稳了;最近又打败了荆州,威震四方;就算有英雄,也没有施展的地方。因此,刘豫州才逃到这里。希望将军考虑自己的力量:如果能够用吴、越的力量,与中原抗衡,那不如早些与之断绝关系;如果不能,那为什么不听从众谋士的建议,暂时按兵不动,面朝北方来处理这个问题呢?”孙权还没来得及回答。孔明又说:“将军表面上说要听从,内心却怀疑不安,事情紧迫却犹豫不决,灾祸随时可能降临!”孙权说:“确实如您所说,刘豫州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孔明说:“以前的田横,齐国的壮士,仍然坚持义气不受辱。更何况刘豫州是王室的后裔,人才出众,众人都仰慕他。事情办不成,这就是天意。又怎么能甘心屈居于人下呢!”

孙权听了孔明的话,不由得脸色大变,拂袖而起,退入后堂。众人都嘲笑着散去,鲁肃责备孔明说:“先生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幸好我主宽容大度,没有当面责备您。先生的话,实在是太轻视我主了。”孔明仰面一笑说:“怎么就不能容忍别人呢!我自有破曹之计,他们不问我,我自然不说。”鲁肃说:“如果真的有好主意,我一定请主公向您请教。”孔明说:“我看曹操百万大军,就像一群蚂蚁一样!只要我一挥手,他们就全变成粉末了!”鲁肃听了这话,便进后堂见孙权。孙权的怒气还没消,转头对鲁肃说:“孔明太欺负我了!”鲁肃说:“我也因此责备孔明,孔明反而笑我主公不能容忍别人。破曹之策,孔明不肯轻易说,主公为何不向他请教呢?”孙权一听,虽然生气但转为高兴说:“原来孔明有好计谋,所以才用言辞激我。我一时看得浅薄,差点误了大事。”于是和鲁肃一起走出堂外,再请孔明来谈话。孙权见到孔明,感谢说:“刚才冒犯了您的威严,幸请您不要见怪。”孔明也道歉说:“我的言辞冒犯,望您宽恕。”孙权邀请孔明进入后堂,设宴款待。

过了几轮酒后,孙权说:“曹操生平最厌恶的是:吕布、刘表、袁绍、袁术、豫州和我。现在这些英雄已经被灭,只有豫州和我还在。我不能把整个吴国的土地,受制于人。我已经决定了。非刘豫州莫与曹操抗衡;可是豫州刚刚打败,怎么能抵挡这个困难呢?”孔明说:“豫州虽然刚败,但关云长仍然带着一万精兵;刘琦也带领江夏的士兵,同样不下于一万。曹操的大军,远道而来已经疲惫;而且追击豫州,轻骑一天夜里能走三百里,这就是所谓的强弩之末,势头已经不能穿透鲁缟了。而且北方的人,不习惯水战。荆州的士民跟随曹操,也是被迫而非本心。如今将军如果真的能与豫州齐心协力,打败曹军是必然的。曹军一旦被打败,一定会北撤,那么荆州、吴国的势力就会增强,形成鼎足之势。成败在于今天。就看将军怎么决定。”孙权非常高兴说:“先生的话,顿时让我豁然开朗。我已经下定决心,再无疑虑。我们马上商议起兵,一起消灭曹操!”于是命鲁肃把这个意图传达给文武官员,并送孔明回馆驿休息。

张昭知道孙权想要出兵,就和大家商量说:“这是中了孔明的计谋!”于是他急忙去见孙权,说:“我们听说主公要出兵与曹操对抗。主公想想和袁绍比起来怎么样?曹操之前兵力不多,士兵也少,还能够一次性击败袁绍;更何况今天他手握百万大军南下,怎么能轻视敌人呢?如果听了诸葛亮的话,随便出动军队,那就像是用柴火去救火一样。”孙权只是低着头不说话。顾雍说:“刘备因为被曹操打败,所以想借我们的江东军队来抵挡他,主公怎么能让自己被他利用呢?希望主公听听子布的意见。”孙权思考了一会儿,仍然没有决定。张昭等人出去后,鲁肃进来见孙权,说:“刚才张子布他们又劝主公不要出兵,主张投降,这些都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根本是为了自己的打算。希望主公不要听他们的。”孙权还是在犹豫。鲁肃说:“主公如果迟疑,就一定会被众人误导。”孙权说:“你先退下,让我再考虑一下。”鲁肃于是退出了。这时,武将中有想要出战的,文官则都想要投降,大家的意见纷纷不一。

孙权退回内宅,吃不好、睡不好,心中犹豫不决。吴国太看到孙权这样,问他说:“心里有什么事,怎么吃不好、睡不好?”孙权说:“现在曹操在江汉一带聚集军队,有想要南下的意思。问了文武百官,有的想投降,有的想打仗。想等到开战,怕实力不敌;想等到投降,又担心曹操不容许:所以我一直犹豫不决。”吴国太说:“你怎么不记得我姐姐临终时说的话呢?”孙权听了,像是从梦中醒来,想起了这句话。正是:

追思国母临终语,引得周郎立战功。

毕竟说了这么多,且看下文分解。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欢迎你点一下「在看」,或是将文章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相关好文推荐:

白话三国——第四十二回 张翼德大闹长坂桥 刘豫州败走汉津口

白话三国——第四十一回 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

白话三国——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白话三国——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白话三国——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0条留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