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三国——第八十回 曹丕废帝篡炎刘 汉王正位续大统

有一天,华歆和一群文武官员去见献帝。华歆奏道:“我们看到魏王自从登基以来,德行施展到四面八方,仁爱普及万物,超越古代和现代,甚至连唐、虞都无法比拟。大臣们讨论认为,汉朝的统治已经结束,希望陛下能效法尧、舜的做法,保护山川和国家,禅位给魏王,上天的心意和百姓的意愿都能合一,这样陛下就能安享清闲的福气,祖宗也会感到欣慰,百姓也会幸福!我们商议已定,特来请求。”

献帝听了非常震惊,愣了半天说不出话,看看在场的百官哭着说:“我想起高祖提着三尺剑,斩蛇起义,平定秦国和楚国,建立了基业,传承了四百年。虽然我没有才华,起初也没有做错什么,怎么忍心就这样轻易放弃祖宗的伟业呢?你们这些百官再重新商量一下。”

华歆把李伏和许芝叫到前面说:“陛下如果不相信,可以问这两位。”李伏奏道:“自从魏王登基以来,出现了麒麟,凤凰来报喜,黄龙现身,嘉禾丰收,甘露降下。这是上天的兆瑞,魏王接替汉朝是天意。”许芝又说:“我们在天文上工作,晚上观察天象,看到汉朝的气数已经结束,陛下隐匿不明;而魏国的天象极为显著,无法一一说明。再加上应验了图谶,其内容是:鬼在边,委相连;当代汉,无可言。言在东,午在西;两日并光上下移。根据这些,陛下可以早些禅位。鬼在边,委相连,就是魏字;言在东,午在西,就是许字;两日并光上下移,是昌字:这说明魏国在许昌应当接受汉朝的禅位。希望陛下仔细考虑。”皇帝说:“这些祥瑞和图谶,都是虚妄之事;怎么能因为虚妄之事,就急着让我放弃祖宗的基业呢?”王朗奏道:“自古以来,有兴必有废,有盛必有衰,哪有不亡的国、不败的家呢?汉室相传四百多年,到了陛下这里,气数已尽,应该早些退位,不可犹豫;再迟就会生变。”帝大哭,走进后殿,百官们笑着退去。

第二天,官员们又聚集在大殿,叫宦官去请献帝。帝心中忧虑,不敢出来。曹后说:“百官请陛下设朝,您为什么推辞?”帝哭着说:“你兄弟想要篡位,逼迫百官,所以我不敢出来。”曹后非常生气地说:“我兄弟怎么能做这种乱逆之事!”话还没说完,只见曹洪、曹休带着剑走进来,请求帝出殿。曹后大骂:“你们这些乱臣贼子,妄图富贵,共同策划逆谋!我父亲的功劳盖世,震慑天下,但也不敢篡夺神器。现在我兄弟刚继位不久,就想着篡汉,皇天必不保佑你!”说完,痛哭着进了宫,周围的侍者也都流泪。

曹洪、曹休强烈请求献帝出殿。帝无奈,只得换好衣服走到前殿。华歆奏道:“陛下可以依照我们昨天的建议,以免遭受大祸。”帝痛哭说:“你们都是吃汉朝俸禄很久的人;其中有很多汉朝功臣的子孙,怎么能做这种不臣之事?”华歆说:“陛下如果不听从大家的议论,恐怕明天就会发生内部祸乱。这并非我们不忠于陛下。”帝说:“谁敢杀我?”华歆厉声说道:“天下的人都知道您没有君主的德行,导致四方大乱!如果不是魏王在朝,想要弑君的人何止一个?陛下尚且不知道感恩报德,竟然想让天下人一同攻击您!”帝大惊,挥袖而起,王朗用目光看向华歆。华歆走上前,拉住龙袍,变了脸色说:“要不要,快说话!”帝战栗着无法回答,曹洪、曹休拔剑大喊:“符宝郎在哪里?”祖弼应声出来说:“符宝郎在这里!”曹洪要玉玺。祖弼喝道:“玉玺是天子的宝物,怎么可以随便索要!”曹洪命令武士把他推出去斩了。祖弼骂得不绝于口而死。后人有诗赞曰:

奸宄专权汉室亡,诈称禅位效虞唐。满朝百辟皆尊魏,仅见忠臣符宝郎。

帝感到非常害怕。只见台阶下披甲持戈的士兵有数百人,都是魏国的军队。帝哭着对群臣说:“我愿将天下禅让给魏王,希望能留下最后一口气,活到老。”贾诩说:“魏王一定会不辜负陛下。陛下可以尽快下诏,以安抚众人的心。”帝只好命令陈群起草禅让的诏书,让华歆捧着诏书,引领百官直接去魏王宫献上。曹丕听后非常高兴。打开诏书读道:

“我在位三十二年,经历了天下的动荡,幸赖祖宗的庇佑,才得以安然存活。然而现在仰望天象,俯察民心,炎黄之气已经结束,命运转向曹氏。因此,前任皇帝已经建立了神武的业绩,现在的皇帝又光耀明德,以应天命。历数昭然,确实可知。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唐尧不私于自己的儿子,而名声传遍无穷,我对此非常向往,今天我追随尧的典范,禅位于丞相魏王。希望王不要推辞!”

曹丕听完,便想要接受诏书。司马懿劝阻说:“不可以。虽然诏书已经送到,殿下应该先上表谦辞,以免天下人诽谤。”曹丕听从了,命王朗写上表,自称德薄,请求另寻贤士继承天位。帝看到表文,内心感到震惊和疑惑,问群臣:“魏王如此谦逊,该怎么办?”华歆说:“昔日魏武王受封时,三次推辞而诏书没有允许,才最后接受,今天陛下可以再下诏,魏王自然会同意。”帝无奈,只好让桓阶再起草诏书,派高庙的使者张音,持节奉玺去魏王宫。曹丕打开诏书读道:

“请听,魏王,上书谦让。我觉得汉道已衰落已久;幸赖武王曹操,德行受到天命,奋发神武,扫除凶暴,安定国家。现在王丕继承前任,德行光辉,声教传播四海,仁风吹遍八方;天命确实在于你。昔日虞舜有二十个大功,而禅位给大禹;大禹有治水的功绩,而禅位给重华。汉朝承接尧的运势,有传承圣义,加上顺应灵异,绍承天命,派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皇帝的玺绶。王请接受!”

曹丕接到诏书非常高兴,对贾诩说:“虽然两次有诏书,但我终究怕天下后世仍旧不免篡窃之名。”贾诩说:“这事很简单,可以再让张音带回玺绶,再让华歆请汉帝筑一个坛子,名为受禅坛;选择个吉日良辰,召集大小公卿,全部到坛下,让天子亲自奉玺绶,禅让天下给王,这样就可以解除众人的疑虑,绝了众人的议论。”曹丕非常高兴,于是命张音带回玺绶,仍然上表谦辞。张音回去向献帝报告。帝问群臣:“魏王又让,是什么意思?”华歆奏曰:“陛下可以筑一个坛子,名为受禅坛,召集公卿和百姓,明确禅位;这样陛下的子子孙孙,必定会受到魏国的恩惠。”帝听从,于是派太常院的官员,选地在繁阳,筑起三层高的坛,定于十月庚午日寅时禅让。

到了那天,献帝请魏王曹丕登坛受禅,坛下聚集了四百多位官员,御林军和虎贲禁军三十多万,帝亲自捧着玉玺奉给曹丕。曹丕接受了。坛下的群臣跪听册文说:

“请听,魏王!曾经唐尧禅位给虞舜,舜也以命大禹:天命不在常人之上,唯有德行者得之。汉道衰薄,世道失序;降及我身,天下大乱,群凶肆虐,宇内颠覆。幸赖武王神武,拯救四方的困难,清理区夏,以保安我宗庙;岂是我一人得利,使九州百姓都能受其恩惠。现在王承接前任,德行光辉;恢复文武的大业,昭示你祖先的伟业。皇灵降瑞,人神共鸣;显现出光辉,师赐我命。全都在于你顺应虞舜,以效法唐的典范,恭敬地让位于你。唉!天命在于你,君子应恭顺大礼,来安抚万国,接受天命!”

读完书后,魏王曹丕接受了八种大礼,登上了皇位。贾诩带领大小官员在坛下朝拜。把延康元年改为黄初元年,国号定为大魏。曹丕传旨,宣布大赦天下,并追封他的父亲曹操为太祖武皇帝。华歆上奏说:“‘天上不能有两个太阳,百姓也不能有两个主’。汉帝既然把天下让给了你,理应退回去做藩王。请问应把刘家安置在哪儿?”说完,扶着献帝跪在坛下等候旨意。曹丕下旨封献帝为山阳公,今天就要实行。华歆按剑指着献帝,厉声说道:“立一个帝,废掉一个帝,这是古时候的常理!现在皇上仁慈,不忍心加害于你,才让你做山阳公。今天就得走,未经召唤不准进朝!”献帝含泪拜谢,骑上马离开。坛下的军民们看到这一幕,感到非常伤感。曹丕对群臣说:“舜、禹的事情,我都知道!”群臣都呼喊万岁。后人看到这个受禅的坛子,感叹道:

两汉经营事颇难,一朝失却旧江山。黄初欲学唐虞事,司马将来作样看。

百官请曹丕去感谢天地。曹丕刚要下拜,忽然坛前卷起一阵怪风,飞沙走石,急得像大雨一样,眼前看不见;坛上的火烛全都被吹灭。曹丕被惊倒在坛上,百官急忙扶他下坛,过了好一会儿才醒过来。侍臣把他扶进宫中,几天都没能上朝。等到病稍微好一点,才出殿接受群臣的祝贺。封华歆为司徒,王朗为司空;所有的官员都一一升职赏赐。因为身体未愈,怀疑许昌的宫室有妖气,便自己从许昌迁到洛阳,大兴土木建造宫殿。

早有人赶到成都,报告说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在洛阳建造宫殿;而且传言汉帝已经遇害。汉中王听后,痛哭了一整天,下令百官穿上丧服,遥望设祭,尊号追封为“孝愍皇帝”。玄德因此忧虑,导致生病,无法处理事务,政务都托付给孔明。

孔明和太傅许靖、光禄大夫谯周商量,认为天下不能一天没有君主,想要尊汉中王为帝。谯周说:“最近有祥风庆云的瑞象;成都西北角有数十丈的黄气,直冲云霄;帝星出现在毕、胃、昴星之间,光芒四射。正是汉中王应该即位,继续汉朝的统治,还有什么可怀疑的?”于是孔明和许靖,带着大小官员上表,请求汉中王即位。汉中王看到表文,惊讶地说:“你们想要让我成为不忠不义之人吗?”孔明回答:“不是的。曹丕篡位自立,王上是汉室的后裔,理应继承汉朝的统治,延续汉朝的祭祀。”汉中王愤怒地说:“我怎么能效仿逆贼的行为!”说完就甩袖走入后宫,众官都散开了。

三天后,孔明再次带着众官入朝,请汉中王出门。众官都拜伏在前。许靖奏道:“现在汉天子已经被曹丕杀了,王上不即位,兴师讨伐逆贼,就无法算忠义。如今天下人人都希望王上成为君主,为孝愍皇帝报仇。如果不听从我们所说的,那就是失去民心。”汉中王说:“我虽然是景帝的孙子,但并没有德行来惠及百姓;今天一旦自立为帝,与篡位有什么区别!”孔明苦劝了好几次,汉中王仍然坚持不肯。

孔明于是想出一个办法,对众官说:这样这样。于是孔明假装生病不出。汉中王听说孔明病重,亲自来到府上,直接走到卧榻边,询问:“军师得了什么病?”孔明回答:“心中忧虑,命不久矣!”汉中王问:“军师忧虑什么?”连问了好几次,孔明只是推说病重,闭目不答。汉中王再三询问。孔明叹息说道:“我自从出茅庐以来,能遇到大王,一路相随,言听计从;如今大王有了两川的地盘,不负我过去的承诺。现在曹丕篡位,汉朝的祭祀将要断绝,文武官员,皆想奉大王为帝,灭魏兴刘,共图功名;而大王却坚持不肯,众官心中有怨,不久必将散去。如果文武都散了,吴、魏来攻,两川就难以保住。我怎么能不忧虑呢?”汉中王说:“我不是想推辞,只是担心天下人的议论。”孔明说:“圣人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如今大王名正言顺,有什么可议的?难道没听说过‘天命不取,反受其咎’吗?”

汉中王说:“等军师的病好些了,再行动也不迟。”孔明听了,立刻从床上跳起来,打了一下屏风,外面的文武官员们都进来了,跪在地上说:“王上既然同意了,请选择一个日子来举行大礼。”汉中王看了看,里面有太傅许靖、安汉将军糜竺、青衣侯向举、阳泉侯刘豹、别驾赵祚、治中杨洪、议曹杜琼、从事张爽、太常卿赖恭、光禄卿黄权、祭酒何宗、学士尹默、司业谯周、大司马殷纯、偏将军张裔、少府王谋、昭文博士伊籍、从事郎秦宓等众人。

汉中王惊讶地说:“让孤身陷不义的,都是你们!”孔明说:“王上既然同意了,就可以搭建祭坛,选择吉日,恭敬地举行大礼。”于是立刻送汉中王回宫,同时让博士许慈、谏议郎孟光掌管礼仪,在成都武担的南边搭建祭坛。所有的事情准备好后,许多官员整装待发,迎请汉中王登坛祭祀。谯周在坛上,高声朗读祭文说:

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朔,越十二日丁巳,皇帝备,敢昭告于皇天后土:汉有天下,历数无疆。曩者王莽篡盗,光武皇帝震怒致诛,社稷复存。今曹操阻兵残忍,戮杀主后,罪恶滔天;操子丕,载肆凶逆,窃据神器。群下将士,以为汉祀堕废,备宜延之,嗣武二祖,躬行天罚。备惧无德忝帝位,询于庶民,外及遐荒君长,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业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无主。率土式望,在备一人。备畏天明命,又惧高、光之业,将坠于地,谨择吉日,登坛告祭,受皇帝玺绶,抚临四方。惟神飨祚汉家,永绥历服!

读完祭文,孔明带领众官恭敬地上交玉玺。汉中王接过来,捧在坛上,三次推辞说:“备没有才德,请选择有才德的人来接受它。”孔明奏道:“王上平定四海,功德显著于天下,更何况是大汉的宗派,应该立即正位。已经祭告天神,何必再推辞!”文武官员们都呼喊万岁。拜舞礼毕,改元章武元年。立妃吴氏为皇后,长子刘禅为太子;封次子刘永为鲁王,三子刘理为梁王;封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大小官员,一一升赏。大赦天下。两川的军民,无不欢欣鼓舞。

次日设朝,文武官员拜毕,排列为两班。先主降诏说:“我自桃园与关、张结义,誓同生死。不幸二弟云长被东吴孙权所害;若不报仇,是负盟也。我想动用全国的兵力,攻打东吴,生擒逆贼,以报此恨!”话未说完,班内一人跪倒在台阶下,谏道:“不可。”先主看去,正是虎威将军赵云。正是:

君王未及行天讨,臣下曾闻进直言。

未知子龙所谏若何,且看下文分解。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欢迎你点一下「在看」,或是将文章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相关好文推荐:

白话三国——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赋诗 侄陷叔刘封伏法

白话三国——第七十八回 治风疾神医身死 传遗命奸雄数终

白话三国——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关公显圣 洛阳城曹操感神

白话三国——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战沔水 关云长败走麦城

白话三国——第七十五回 关云长刮骨疗毒 吕子明白衣渡江

0条留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