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三国——第一百一十二回 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
司马昭听说诸葛诞联合吴国的军队准备来决战,就召集了散骑长史裴秀和黄门侍郎钟会,商量怎么打败敌人。钟会说:“吴国的军队帮助诸葛诞,实际上是为了利益;如果用利益来诱惑他们,我们一定能胜利。”司马昭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让石苞和州泰先带领两军在石头城埋伏,王基和陈骞则带领精锐部队在后面,偏将成倅带着几万兵马先去引诱敌人;还让陈俊牵着牛、马、驴、骡,装载军队的赏赐物品,四处聚集在阵中,如果敌人来了,就把这些东西抛弃。
这一天,诸葛诞命令吴国的将领朱异在左,文钦在右,看到魏国的阵营人马不整,就大力驱动士兵和马匹直进。成倅退走,诸葛诞催马追杀,看到牛、马、驴、骡满地都是;南方的士兵争着去抢,没有心思战斗。突然,一声炮响,两路兵马杀来:左边有石苞,右边有州泰,诸葛诞大惊,急着想退的时候,王基和陈骞的精锐部队也杀到了。诸葛诞的军队大败。司马昭又带兵前来支援。诸葛诞带着败兵逃入寿春,紧闭城门,坚守不出。司马昭命令军队四面围困,并全力攻城。
此时,吴国的军队退守安丰,魏主的车驾驻扎在项城。钟会说:“现在虽然诸葛诞失败了,但寿春城里的粮草还很多,还有吴国的军队驻扎在安丰作为夹击之势;现在我们军队四面攻击,他们要么缓着坚守,要么急着死战;吴国的军队可能会趁机夹攻:我们的军队没有好处。不如三面攻击,留南门的大路,让敌人自己逃走;他们逃跑时再攻击,可以全胜。吴国的军队远道而来,粮草必定不足;我引轻骑在他们后面,可以不战而自败。”司马昭拍了钟会的背说:“你真是我的子房啊!”于是命令王基撤回南门的兵力。
吴国的军队驻扎在安丰,孙綝召来朱异责备他说:“你们看寿春城无法救援,怎么能吞并中原?如果再不胜就要斩了你!”朱异于是回到自己的营寨商议。于诠说:“现在寿春南门不被围,我愿意带一军从南门进入,帮助诸葛诞守城。将军与魏兵挑战,我则从城中杀出:两路夹攻,魏兵就能打败。”朱异同意了他的提议。于是全怿、全端、文钦等人也愿意进城。于是他们一起于诠引兵一万,从南门进入城中。魏兵没有接到命令,不敢轻敌,任由吴兵入城,然后向司马昭报告。昭说:“他们这是想和朱异内外夹攻,来打败我们。”于是召来王基、陈骞分派说:“你们可以引五千兵截断朱异的来路,从背后攻击他。”两人领命而去。朱异正带兵过来,忽然背后传来震耳的喊声:左边有王基,右边有陈骞,两路军队杀来。吴兵大败。朱异回去见孙綝,孙綝大怒说:“累败的将领,你还有什么用!”命令武士推出去斩了他。又责备全端的儿子全祎说:“如果无法逼退魏兵,你们父子就别来见我!”于是孙綝自己回到建业去了。
钟会对昭说:“现在孙綝退去了,外面没有救兵,城可以围攻了。”司马昭同意,于是催促军队攻围。全祎引兵想要进入寿春,看到魏兵势大,想来想去进退无路,最终投降了司马昭。昭任命全祎为偏将军。全祎感激司马昭的恩德,便修书给父亲全端和叔叔全怿,告诉他们孙綝不仁,不如投降魏国,并将信射入城中。全怿收到全祎的信,便和全端引领几千人开门投降。诸葛诞在城中忧愁,谋士蒋班、焦彝进言说:“城中粮少兵多,不能久守,可以带领吴、楚的众军与魏兵决一死战。”诸葛诞大怒说:“我想守城,你们想打仗,难道有异心吗!再说必斩!”二人仰天长叹说:“诸葛诞要亡了!我们不如早点投降,以免一死!”这一夜二更时分,蒋班和焦彝两人越城投降魏国,司马昭重用他们。因此城中虽然有敢于作战的人,也不敢再提战事。
诞在城里,看到魏军到处筑土城以防淮水,只希望水能涨起来,冲倒土城,趁机攻击敌军。不料到了秋天和冬天,连绵的雨都没有,淮水也没涨。城里粮食快要吃光了,文钦在小城里和两个儿子死守,看到士兵们一个个饿倒,只好来告诉诞:“粮食已经没有了,士兵们都饿得不行,不如把北方的兵全部放出城,以节省他们的食物。”诞非常生气地说:“你让我把北军都放出去,是想害我吗?”于是命令身边的人把文钦推出去斩了。文鸯和文虎看到父亲被杀,各自拔出短刀,立刻杀了好几十个人,飞身上城,一跃而下,越过壕沟投降魏军。司马昭心里恨文鸯以前单骑退敌的仇,想要杀了他。钟会劝阻说:“罪在文钦,现在文钦已经死了,两个儿子势单力薄来投降,如果杀了他们,会让城里的士兵心寒。”昭听了,便召文鸯和文虎进帐,用好话安慰他们,赐予他们好马华丽的衣服,封为偏将军,封为关内侯。两个儿子感谢后,骑马绕城大喊:“我们两个得到大将军的宽恕和封爵,你们为什么不早早投降!”城里的人听了,大家都商量说:“文鸯可是司马氏的仇人,竟然还被重用,何况我们呢?”于是大家都想要投降。诸葛诞听说后非常生气,日夜巡逻城墙,用杀戮来威胁。
钟会知道城里的人心已经变了,于是进帐告诉昭:“可以趁这个时候攻城了。”昭非常高兴,便激励三军,四面云集,一齐攻打。守将曾宣献出了北门,放魏兵进城。诞知道魏兵已经进入,慌忙带着麾下几百人从城里的小路突围;到吊桥边,正好遇见胡奋,手起刀落,把诞斩于马下,几百人都被抓住。王基率兵杀到西门,正好遇见吴将于诠。基大喊:“你们怎么不早早投降!”于诠大怒说:“我受命出征,是为了救别人,既然不能救,还去投降他人,这是不义的!”于是把盔甲扔到地上,大声喊:“人生在世,能死在战场上,是幸事!”急忙挥刀苦战三十多合,力竭马乏,最后被乱军杀了。后人有诗称赞说:
司马当年围寿春,降兵无数拜车尘。东吴虽有英雄士,谁及于诠肯杀身!
司马昭攻入寿春,将诸葛诞老小全部斩首,灭掉他的三族。武士们将抓住的诸葛诞的部下几百人绑了过来。昭问:“你们投降吗?”大家齐声大叫:“愿意和诸葛公同死,绝不投降你!”昭非常生气,命令武士们把他们全部绑在城外,逐一询问:“投降的免死。”没有一个人说投降。杀到最后,依旧没有一个人愿意投降。昭深感叹息,命令将他们全部埋了。后人有诗称赞说:
忠臣矢志不偷生,诸葛公休帐下兵。《薤露》歌声应未断,遗踪直欲继田横!
接下来,吴军大部分投降了魏国,裴秀告诉司马昭:“吴军的老小,都在东南的江、淮地区,如果现在不处理,久必会变;不如将他们坑杀。”钟会说:“不对。古代用兵者,是为了国家的安危,杀掉首恶而已。如果将他们全部坑杀,那是不仁之举。不如放他们回江南,以彰显中国的宽大。”昭说:“这是个好主意。”于是将吴兵全部放回本国。唐咨因害怕孙綝,不敢回国,也来投降魏国。昭都重用他,命他分布于三河地区。淮南已经平定。正想要撤兵,忽然收到消息说西蜀的姜维带兵来攻长城,想要截断粮草。昭大惊,慌忙和众官商议撤兵的对策。
在蜀汉延熙二十年,改为景耀元年。姜维在汉中,挑选了两位川将,每天训练士兵和马匹:一位是蒋舒,另一位是傅佥。这两个人都很勇敢,姜维非常器重他们。突然收到消息,淮南的诸葛诞起兵讨伐司马昭,东吴的孙綝也来支持他,司马昭召集两地的军队,准备一起出征魏国的太后和魏主。姜维非常高兴,说:“这次大事终于要成了!”于是向后主上奏,表示希望出兵讨伐魏国。中散大夫谯周听说后,叹息道:“最近朝廷沉迷于酒色,信任中贵黄皓,不理国事,只想着享乐;伯约(姜维)多次想要出征,却不顾军士,国家快要危险了!”于是写了一篇《仇国论》,寄给姜维。姜维拆开信封看了,论述道:
有人问:古代能以弱胜强的办法是什么呢?回答说:在大国中没有忧患的人,往往会变得骄慢;在小国中有忧虑的人,常常会思考怎么做得更好。骄慢就会导致混乱;思考善事就会带来治理,这是常理。因此,周文王养民,以少胜多;勾践爱护百姓,以弱胜强。这就是方法。
又有人说:以前楚国强大而汉国弱小,约定分鸿沟,张良认为百姓的意志已经确定就难以改变,带兵追赶羽,最终消灭了项氏;难道一定要仿效文王和勾践的事情吗?回答说:在商周之间,王侯地位尊贵,君臣关系牢固。在那个时候,即使有汉祖,也难以凭借武力夺取天下。等到秦朝结束侯爵,设立守卫之后,百姓疲惫于秦的劳役,天下动荡,豪杰们纷纷争斗。如今我和他们的情况,都是传国易世,既不是秦末的混乱时期,实际上有六国并存的局势,因此可以模仿文王,而难以比拟汉祖。时机成熟后才能行动,计算好时机再出兵,所以汤、武的军队,不再战斗就获胜,确实是重视民众的劳作和审时度势。如果过于急功近利出征,不幸遇难,即使有智者,也无法谋划。
姜维看完信,大怒说:“这就是腐儒的论调!”把信扔在地上,决定带领川军去中原。于是问傅佥:“你认为从哪里出发比较好?”傅佥说:“魏国的粮草都在长城;现在可以直接取道骆谷,翻过沈岭,直达长城,先烧掉粮草,然后直取秦川,中原就指日可得了。”姜维说:“你的看法和我的计划不谋而合。”于是带兵直接取道骆谷,翻过沈岭,朝长城进发。
这时,长城的守将司马望,正是司马昭的堂兄。他城内粮草很多,但人马却少。司马望得知蜀兵来了,急忙和王真、李鹏两位将领带兵离城二十里扎营。第二天,蜀兵到了,司马望带着两位将领出阵。姜维出马,指着司马望说:“现在司马昭在军中调动主将,必定有李傕、郭汜的意图,我现在奉朝廷的命令,前来问罪,你们要早早投降。如果还继续愚昧,全家都将被诛杀!”司马望大声回答:“你们无礼,多次侵犯我国,如果不早退,我让你们一无所获!”话未说完,王真在背后挺枪出马,蜀阵中的傅佥迎战。战斗不到十合,傅佥露了个破绽,王真便挺枪来刺;傅佥闪过,活捉王真于马上,便回到自己的阵营。李鹏大怒,纵马挥刀来救。傅佥故意放慢速度,等李鹏接近,努力将王真摔在地,暗中拿着四方铁简;李鹏赶上来举刀准备砍,傅佥突然回身,向李鹏的面门扔去一块铁简,打得李鹏眼珠子都要爆了,死于马下。王真被蜀军的乱枪刺死。姜维带兵大进。司马望弃寨入城,闭门不出。姜维下令:“军士今夜先休息一宿,以养锐气。明天必须进城。”第二天一大早,蜀兵争先恐后地大进,一拥而至城下,用火箭和火炮打入城中。城上的草屋一片火海,魏兵自乱。姜维又让人取干柴堆满城下,一起放火,烈焰冲天。城快要陷落,魏兵在城里痛哭,声音传遍四周。
正在激烈交战的时候,突然听到后面传来大声的喊叫。姜维回头一看,只见魏国的士兵们鼓噪着、摇着旗帜,浩浩荡荡地向这边来了。姜维于是命令后面的队伍变成前面的队伍,自己在门旗下等待敌人。只见魏国阵中有一位年轻的将领,全身武装,骑马冲了出来,年纪大约二十多岁,脸色白皙,嘴唇鲜红,厉声大叫:“你们认得邓将军吗!”姜维心里想:“这一定是邓艾。”他便挺枪骑马迎了上去。两人精神抖擞,打了三四十合,谁也没有分出胜负。那年轻将领的枪法没有一丝松懈。姜维心里想着:“如果不采取点计策,怎么能赢呢?”于是他调转马头朝左边的山路跑去。那年轻将领马上追了上来,姜维悄悄地抽出钢枪,暗中用雕弓和羽箭射他。那年轻将领眼尖,早已看见,弓弦一响,他就向前一倒,放过了羽箭。
姜维回头一看,那年轻将领已经追到,举枪来刺;姜维一闪,那枪从他的肋旁划过,姜维抓住了枪。那年轻将领弃枪而逃,朝自己的阵营跑去。姜维叹息道:“真可惜!真可惜!”他又调转马追了上去。追到阵门前,一位将领提着刀走出来说道:“姜维,你这个小子,不要追我儿子!邓艾在这里!”姜维大吃一惊。原来那年轻将领是邓艾的儿子邓忠。姜维暗自觉得奇怪;想要与邓艾战斗,但又担心马匹疲惫,于是虚张声势地对邓艾说:“我今天认识你父子了。大家先收兵,等明天再决战。”邓艾见战场不利,也勒马回答:“既然如此,各自收兵,暗中算计的人才不是英雄。”于是两军都退去。邓艾在渭水下扎营,姜维则在两座山上安营。邓艾看到蜀军的地理情况,便给司马望写信说:“我们绝不能争斗,只宜固守。等关中的兵马到达时,蜀军的粮草必定耗尽,三面攻击,必能获胜。现在派我的长子邓忠去帮忙守城。”同时派人去司马昭那里求救。
这时姜维派人到邓艾的营地下战书,约定明天大战,邓艾假装应承。第二天清晨,姜维命令三军准备饭菜,明亮时分布阵等待。邓艾的营地却偃旗息鼓,显得像是没有人一样。姜维直到晚上才回来。第二天又派人下战书,指责邓艾失期。邓艾以酒食招待使者,回答说:“我身体微恙,耽搁了,明天再会战。”第二天,姜维又引兵而来,邓艾依然不出阵。就这样五六回合。傅佥对姜维说:“这一定有什么计谋,应该提防。”姜维说:“这必定是在等关中的兵马到达,三面攻击我。我现在要派人写信给东吴的孙綝,请他一起攻打邓艾。”忽然探马报来消息:“司马昭攻打寿春,杀了诸葛诞,吴兵都投降了。司马昭班师回洛阳,正要引兵来救长城。”姜维大惊道:“这次讨伐魏国,又成了空谈,不如先撤退。”这正是:
已叹四番难奏绩,又嗟五度未成功。
不知道如何撤兵,且看下文分解。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欢迎你点一下「在看」,或是将文章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相关好文推荐:
白话三国——第一百一十一回 邓士载智败姜伯约 诸葛诞义讨司马昭
0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