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爱两人一终身

下午裸着去参加了面试考试,结果如何,不得而知。原计划是花一周时间用来复习,在网上搜索了面试流程和考题后才知道,面试不像笔试,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所以决定不再花时间看网上各种押题,直接裸考。


如果你参加过教资考试,一定知道标题写的是什么意思。这是笔试综合素质中一道大题的答案,考察的是你对《教师职业道理规范》的理解。“三爱两人一终身”具体指的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每一条又会有各种具体的行为和标准,笔试时只需要将它们套用在题目中的老师身上即可。


面试没有固定的题目,有可能会涉及《教师职业道理规范》的内容,所以自己在考试前一天,又重新回忆了一下笔试复习时所背的答案。这些内容有些与我的认知相符,有的会有出入。如果面试时还是按照模板背题,估计大概率会因为忘词而卡壳,所以我又重新按照自己的理解在纸上整理了一遍。整理出来后发现这也算是自己目前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认知,所以决定和我所理解的教育v1.0这篇文章一样,用文字记录一下,算是对自己思想的一次存档。


规范的一开始就是三爱,可想而知爱在其中的重要程度。现在如果有人问你爱是什么,你会如何回答?尊重、责任、无私、奉献、包容,也许你能想出很多类似的词汇,它们确实代表了爱的不同表现形式,但是就像你听过的其他道理一样,你似乎能理解它,却很难感知它,因为这些词语都太过抽象。对我而言,听过对爱最好的描述是来自于外公的一句话。繁体字的“愛”字中间是一颗心,简体字中将这颗心给去掉了。或许外公当时对我说的“有心才有愛”这句话,也解释了如今社会为什么会缺少爱。


做基因工程的华大集团CEO尹哥在访谈中这样说过,虽然目前的科学技术无法在基因中找到爱的具体表达形式,但是他相信爱一定存在于人类的基因中。换言之,爱本就是人的天性。任何一个人,只要生活在一个有爱的环境中,他自然而然就会充满爱,而不需要通过文字或者规则的形式,教会他什么是爱。


人是社会性动物,出于安全需要,天生就会寻找同类共同生活。只要一个人每天生活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自然而然就会对环境充满依赖,将自己视为其中的一员,从而获得自我身份认同感。小到家庭,大到国家,皆是如此。


现实的学校充满了过多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将其外化,并制定出相应的规则和行为规范。一方面确实可以让人获得更强的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也会让一部分缺少思考的人变成无脑爱国。


“不转不是中国人”是这种无脑的初级表现,举着爱国的旗号打砸自己周围的日系汽车是这种无脑的高级表现,以保持民族的纯净为目标,从而引发二战的纳粹组织,则是这种无脑的终极表现。为了国家的正常运转,需要爱国,并且是理性爱国。


与爱相反,法则体现了对人性中恶的约束。为了维持社会最基本的正常运行,避免动物界中肉弱强食的现象出现,国家通过“共同约定”,制定了一套道德的最低标准,即法律。b站的法律之光罗翔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一种行为在道德上是被“点赞”的,那就不可能是犯罪。换句话说,一个具有正常道德观的人都是守法者,不守法的人也大都被隔离在了牢房中。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不是违法犯罪,而是将用于约束自我的道德规范,强制拿来约束他人,并且使用者总是幻想着自己站上了德道至高点。殊不知,只有将自己从想象置于现实后,人才知道自己究竟会做什么。就像你的朋友问你借一百万时,你可以为了情义爽快的答应,因为你知道自己没有一百万。当金额从一百万变为一万时,银行卡里的数字,就将把你拉回现实中。


对大部分人来说,教育中缺少了一个重要的技能,学会找到自己的所爱。结果就是许多人的工作变成了一项单纯赚取工资的任务,资本家与劳动者也成为了相互博弈的对象。为了避免摸鱼现象,就需要制定一套岗位规范对其进行约束,按照这套规范做事的人就被称为爱岗敬业。对于工作即为自己所爱的人来说,没有岗位,只有充满热爱的生活。


人和人之间可以互相交流的基础,是有基本的信任感。彼此尊重,互相理解和包含是产生信任的基本要素。师生关系同样如此,有此关爱后,才可能出现传道受业与解惑。


教书育人,教的是知识和技能,育的是何以为人。知识和技能可以用来解决现实问题,只学知识和技能会变成过度追求效率与回报的功利主义,也是目前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体现。生而为人需要学会认识自己和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才能找到自我所爱,发挥出自我的潜能。认识世界才能和众生和谐共处,通过外界的帮助扩展自身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才能满足马斯洛所定义的最高需求,实现自我。


学习从模仿开始,与逻辑和道理相比,言传身教更适合用于教学。如果传授者的知行不合,将会破坏他与学习者之间的信任,其言也将变得不可信。由于个性和共性不可共存,为了不被群体排斥,个人所言之事未必是其真实所想。所想决定其所行,结果必然出现所言与所行不符之处。或许等到天下大同之时,才会有更多人能做到知行合一。


就像我在学习就是穿越未知的迷雾中所言,学习不是学校中的任务,而是人类用来克服不确定,获取安全感的基本能力。在未来,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会产生更多的竞争,学习能力将成为决定你在生存链中,处于何种地位的关键因素。终身学习不再是口号,而是你在未来生存的基本状态。


虽然简略的总结了以上的认知,但在面试中是否真如此回答,直到考试之前也没有决定。假若如上所答,最终能否通过,自己也不得而知。


毕竟以上不是科学,没有唯一的答案,只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对其好坏的评判,只源于说者与听者之间,是否能够引起价值观的共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0条留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