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教育v2.0
离上一个版本我所理解的教育v1.0的发布已经快两年时间了,与一些互联网公司每天一个小版本更新比起来,我这种更新速度可以算是回到了互联网出现之前。
版本号从1.0变成了2.0,大体的框架却没有发生太多改变。就像是张小龙在设计微信时所做的决定,不论微信之后的功能如果改动,首页的Tab栏要一直保持4个。
框架没有变化,里面的内容却有了改变,我想其中最大的改变就是自己对于“幸福”的理解。
在v1.0中,我使用了一位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教授提出的“幸福方程式”来定义什么是幸福,这个方程式是将幸福看作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行为。只要增加效益,减少痛苦就能获得最大的幸福,实际上这也正是大部分人每天所处的状态。获得即效益,损失即痛苦,上网买买买就很容易成为一天之中最幸福的时刻。
这样的幸福是真的幸福吗?
想要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不太容易,或许可以先将它转变为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获得会感到幸福,损失会感到痛苦?
人在做任何事之前,首先会有一个念想,“我要”,这也是经济学中的需求。
需求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人作为生物的本能需求,例如吃饭、睡觉、喝水。另一种是人在社会发展中凭空创造出来的需求,目的是为了满足某种人为定义的意义,例如想要好看就需要美颜相机。
无论是哪种需求,一旦被满足,就能让自我获得一种存在感,这种存在感也是幸福的源头。相反,当你发生损失时,就会感觉自我的一部分丢失掉,从而产生痛苦。
因此,想要让自己感到幸福,就需要不断的证明自我的存在。
一个人如何来证明自我的存在?
可以分为两种形式,获取内心的肯定,以及寻求外界的评价。
内心的肯定来源于自我的评价,评价内容和标准完全由你自己决定。就算全世界与你为敌,你依然可以坚信自己才是胜利者。
外界的评价受制于外界的控制,就像你站在不同的哈哈镜面前,镜中会投射出各种不一样的你,你却很难去让镜子做出改变。
从出生开始,你就生活在一个充满外界限制的环境中。这些限制来自于自然,来自于你所遇见的人,来自于某些看不见的游戏规则。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让一些人误将镜子中看见的镜像当做真实的自己,试图不断去更换镜子来改变自己。
另一些人在成长过程中发现,镜中的人只是自我向外的投影,于是开始向内探索,寻找自我的存在。寻找的过程中,最初他会认为自我是独立与外界的存在,想要完全排除外界的干扰。无论怎样努力,他也无法将自己与外界隔离。一部分人从此停留于此,陷入自我与外界的矛盾之中。
另一部分人选择继续往前走,他们开始观察内心与外界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它们并不是彼此独立,而是会互相影响。但是最终决定自我是否存在的因素,依然来自于内心的肯定。小部分人来到此地,化解了自我与外界的矛盾,学会了如何与外界共处。
学会与外界共处的人中,还有几个人继续向前张望,发现此处并不是自我的最终归属,于是选择继续前行。在前行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一个问题,过去他们所熟知的外界事物正在慢慢消失,与此同时自我也在慢慢消失。过去所见所闻所想的一切,原来都只是因为最初那个念头“我要”所创造。刹那间,这几个人失去了痛苦,与此同时也失去幸福,对他们来说一切都归于“自然”。
回到最初的问题,幸福是什么?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向内找到自我的存在,并学会与外界共处就是幸福。因此,如何找到自我?如何与外界共处?就是你在教育中需要完成的事情。我在我所理解的教育v1.0中所写的内容,就是帮助你寻找的工具。你需要学会使用工具,再付出时间,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前几天,在公众号推送的一篇文章《刘擎:如何尊重每个孩子的特质,快乐的学习?》中,看见这样一组数字。
虽然偶尔会看见有学生出现抑郁的新闻,但是万万没想到会是文章中所给出的数字。不知道对于数字中的他们来说,每天所面对的“教育”意味着什么?
想起了自己平时跟朋友开玩笑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我对自己的小朋友没有任何要求,只希望她尽早学会离家出走就行”。
今天是4月1日愚人节,有没有想起哥哥的那首歌,I Am What I Am...
0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