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完了第一本四大名著

100天,100回,自己终于读完了人生中第一本四大名著《西游记》。作为一个从小就害怕在语文课上背诵文言文的理科生,家里压着的《三国演义》在过去的十多年里,被拿起来无数次,又总是会在10回合内被劝退,将书放回书架继续吃灰。 

3年前,如果像我一样不熟悉文言文又想看原著,最直接的方法自然是买一本别人翻译好的书来看。自从ChatGPT诞生以后,利用语言大模型来帮自己翻译就成为了另一个更好的选择。看买来的书,你只能看到别人翻译好的文字。通过ChatGPT,你可以将它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一边请他帮忙翻译,一边还能与他讨论故事中内容。未来,随着模型的能力提升,以及相关产品的成熟,AI对教育方式的影响必然会越来越大。 

说回《西游记》,相信对大多数人来说最熟悉的自然是每年暑期档的86版电视剧。 如果你在街上随便问一个人《西游记》讲述了什么,他大概率会说《西游记》就是讲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克服各种妖魔鬼怪的阻挠,最终取回真经的故事。 

如果你在追问里面这四个人是什么样,他又会补充到唐僧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胆小怕事,在面对妖怪时,他常常表现出害怕和犹豫,需要徒弟们保护。有时又有点固执在某些情况下,他可能会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听徒弟们的劝告。 

孙悟空是个机智勇敢的齐天大圣,他有火眼金睛和七十二变,曾因不满天庭的束缚而大闹天宫,性格中有反叛的一面。

猪八戒好吃懒惰又好色,沙僧沉默寡言,总是挑着行李跟在队伍的最后面。

但是在我读完原著小说,发现有些东西与原本的印象不太一样,其中最大的差别来自对唐僧和孙悟空的认知转变。读完小说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整个故事真正的取经人并不是唐僧,而是孙悟空。

唐僧这个角色在小说里的表现,更像一个形式化的存在。他每天念经、吃斋,严格遵守佛家的戒律,但他的那些戒律,有时候在现实中看起来有点迂腐,甚至让人哭笑不得。他总是轻易地相信妖怪伪装成的好人,看到高山浓雾就开始担心受怕,不敢前行。对真正救他的孙悟空却动不动就责骂、误解。说到底,他确实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但也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虔诚”,并没有真正觉悟到佛法的精髓。而这个“形式化”的唐僧,其实更像一个出发的理由。毕竟,孙悟空必须得有个“保护的对象”,得有个“任务”来驱动他的成长,而这个任务就是唐僧和取经。

相比之下,孙悟空的存在才真正让我觉得这才是“取经”的本质意义所在。他从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大闹天宫的猴子,慢慢变成了一个能忍辱负重、懂得团队协作的斗战胜佛。每一次与妖怪的交手,都不仅仅是体力和法术的对抗,更是孙悟空内心的修行。他明明知道唐僧很多时候是错的、是冤枉他的,但他还是一次次地回到唐僧身边,不离不弃。这种保护不仅因为唐僧是他敬重的师父,而是因为他明白,这是他的责任,是他修行的一部分。

回头再看整本书,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更像是孙悟空自己的八十一道心魔。他的暴躁、他的叛逆、他的孤独感,甚至他对天庭的不满,都在这些试炼中被一点一点地磨平。他最后真正“成佛”的那一刻,反而与取到真经无关,而是他自己真正明白了什么是“佛性”。相比之下,唐僧就像是一个按部就班走流程的考试者,他拿到了真经,也许能算“毕业”了,但我并没有觉得他真正有了开悟。

换句话说,唐僧是佛法的象征,但孙悟空才是实践佛法的过程。

也许《西游记》的真正含义就在这里。人生路上总会有“唐僧”这样的目标,牵引着你前进。但最终,真正的修行不是为了完成目标,而是为了修炼自己。孙悟空的取经路,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之旅呢?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欢迎你点一下「在看」,或是将文章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0条留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