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感冒了应该怎么办?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感冒发烧可能是最常经历的生病体验,尤其小朋友因为本身抵抗力差,更是感冒病毒的头号玩家。


说到感冒,似乎每个人都会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和治疗方案,彼此之间还不完全统一,总是坚信自己的方法才是有效的。


从国庆开始,2个多月的时间里,家里的小朋友在感冒和正常两种状态中反复切换,病毒就像是《九品芝麻官》中方唐镜欠揍的模样,可惜无法像电影中的星爷和达叔一样抓住他爆踹一顿。在这期间,还因为治疗问题和爷爷奶奶争论过数次,每次都无法达成共识。逐渐地心中开始产生疑问,感冒究竟是什么?于是开始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感冒的文章和书,终于对它有了相对全面的认识。


以下的内容主要摘自一位儿科医院孔令凯所写的书《孔令凯细说宝宝感冒发热咳嗽》



书中详细说明了感冒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冒?如何处理?里面的一些内容涉及到专业的医学知识,一些内容可以作为家长的日常操作手册,所以心想将它们总结出来,作为日后参考使用。




感冒是什么?


多数人说到感冒,脑子里想到的就是感冒所引起的发烧、咳嗽、流鼻涕这些症状,而临床医学上将感冒定义为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包括鼻腔、鼻窦、扁桃体、咽部和喉部。


既然是上呼吸道感染,就说明感冒是由于感染了某些病原所导致的,这些病原可以分为几大类,普通病毒流感病毒细菌支原体其他病原。其中,90%以上的感冒都是由普通病毒引发的普通感冒,另外一小部分是由细菌引发的细菌性感冒,剩下的就是流感病毒引发的流行性感冒,以及支原体和其他病原引发的感冒。


这些病毒和细菌会通过鼻腔或口腔进入人体进行繁殖,通过产生毒素,或者消耗能量和物质,导致细胞死亡。


如何进行区分?


既然感冒有不同的类型,当小朋友感冒时,你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它进行区分。感冒发生时会有几个典型的症状,分别是鼻塞、流鼻涕咳嗽发热。想一想当你带着小朋友去医院就诊时,医生通常是不是会先询问他都有哪些症状,以此来判断他患的是什么感冒?


普通感冒


上面说过,90%以上的感冒都是由普通病毒引发的普通感冒。患普通感冒后通常症状较轻,有的流几天鼻涕就会自愈,没有其他症状。


有的会出现发热症状,一般情况下,发热持续两三天,之后体温恢复正常。在小朋友发热时,会感觉他精神状态不好,不发热时,状态就会恢复。


开始时会流清鼻涕,2~3天后转为黄鼻涕。如果有发热症状,清鼻涕转黄鼻涕的同时,发热的症状会逐渐减轻,然后转为清鼻涕。这是区分普通感冒和细菌性感冒的重要区别。


之所以会流清鼻涕,是因为鼻腔黏膜充血肿胀、腺体分泌增多导致,目的是尽快把鼻腔内的病原冲走。此时应尽量让鼻涕流出来,而不是尽快止住鼻涕。而当白细胞大量聚集在感染部位(数量比平时增加100倍),就会导致鼻涕呈现黄色,白细胞内的酶反应后则使鼻涕呈现绿色。


开始可能不咳嗽,等清鼻涕转为黄鼻涕,发热状态减轻时开始咳嗽,咳嗽持续1~2周。这是病原从鼻腔进入人体,再攻击咽喉黏膜所致。如果病原从口腔进入,则会先咳嗽,后流鼻涕。


细菌性感冒


病情会比普通感冒重,发热比较常见,持续时间长,不使用抗生素病情可能会逐渐加重。


细菌性感冒开始时也会流清鼻涕,然后转为黄鼻涕,清鼻涕转黄鼻涕的同时,体温逐渐升高。不论是否发热,孩子的精神状态可能都不好。


除了通过症状来判断普通感冒和细菌性感冒之外,有的家长还会带小朋友去做血常规检查,检查报告中白细胞类的中性粒细胞比值和淋巴细胞比值,也可以用来作为判断依据。



中性粒细胞比值
淋巴细胞比值
白细胞总计数值
细菌感染
升高
降低
升高
病毒感染
降低
升高
降低


除了白细胞外,还可以查看C反应蛋白(CRP)数量。细菌感染,CRP升高明显。病毒感染,CRP升高不明显或不升高。


需要注意的是去做血常规检查的时间。在出现感冒症状12小时内抽血检查意义不大,只会让小朋友被白扎一针。最好是在发热等症状持续3天无好转之后,再做血常规检查。如果实在等不了3天,至少也要等24小时后抽血,检查结果才有意义。


此外,血常规检查结果不能单独作为判断依据,还需结合上面所说的临床表现进行判断。


肺炎支原体


病原会首先进入鼻腔、咽喉等上呼吸道,黏附于其上皮细胞表面,能抵抗黏膜纤毛的清除,通过直接毒性作用和免疫损害导致上呼吸道感染。


轻症时会出现发热、咳嗽、咽部发红疼痛和流鼻涕、打喷嚏等症状,一般情况下,病原不向下呼吸道侵袭,1~2周后就能自行恢复。


当病原沿着呼吸道继续向下发展,会导致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等问题。此时发热、咳嗽更加严重,咳嗽是阵发性。随着病程进展,咳嗽可能在夜间更严重,影响睡眠(总是咳醒),也可能影响白天进食(一吃东西就咳吐)。


不用药时,发热可能会持续7~10天,咳嗽可能会持续2~4周,之后症状逐渐减轻,自己痊愈。


用药后基本3~5天发热就减轻,咳嗽也会减轻,但是还会持续1~2周。如果用药7天后发热仍然没有好转,就是难治性的肺炎支原体肺炎。此时并不是说明病情变为重症,而是说明药物治疗效果不好。


大约1/4的小朋友感染肺炎支原体后可能出现皮疹、黏膜损伤的表现,如红斑、斑丘疹、口腔水泡、溃疡等。通常在发病后2天左右伴随发热出现,1~2周消失,有时会持续2~4周。


流行性感冒


3岁以下宝宝患流感时,会突然发热,体温一下子飙升到39℃或40℃。开始发热时可能还会觉得冷、发抖(寒战)等表现,发热时明显打蔫(不发热时精神还不错)。发病后最初的1~2天没有流鼻涕、咳嗽等症状,嘴唇会因为发热变得干燥。


4~5岁宝宝患流感时,也会突然发热,体温一下子飙升到39℃或40℃,开始发热出现畏寒表现。可能感觉浑身不舒服,如感觉乏力、肌肉酸痛、嗓子疼、肚子痛。不发热时也有不适感,患病后最初1~2天没有上呼吸道症状,之后咳嗽可能会加重。


成人患流感时,也会出现骤然发热、肌肉酸痛、头痛、浑身不舒服等表现。


与普通感冒相比,患普通感冒时,发热和流鼻涕、咳嗽等症状几乎同时出现,发热时体温慢慢上升。患流感时,发热会持续3~5天,严重者会持续2周。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感冒之外,还有一个和感冒症状相似,父母谈之色变的疾病,肺炎


肺炎的典型症状是呼吸频率加快,发热高于38.5℃,反复持续3~5天,会越来越严重,严重时还会出现呼吸困难,吸气性凹陷。


有的家长经常会担心孩子老是咳嗽,长期如此会咳成肺炎。真是如此吗?如果说病原从上气道向下气道侵袭,加上小朋友抵抗力较弱,有可能会发展成肺炎,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多见,有免疫缺陷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所谓的一直咳嗽会咳成肺炎并不存在,真实的情况是先得了肺炎,再导致的咳嗽。因为肺炎初期,病原没有感染上呼吸道,所以不会咳嗽,之后咳嗽加重再去做检查发现是肺炎,就被误认为是咳嗽所导致。书中还通过一个下水道的比喻,形象的说明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如何治疗?


对大部分家长而言,看到小朋友咳嗽、流鼻涕,第一反应就是赶紧让他吃药,或者带到医院去做检查。实际上,除了传染性强、症状严重的流行性感冒(主要靠疫苗防御),和病情较重的细菌性感冒(抗生素杀菌)、支原体感染(儿童使用阿奇霉素)需要用药之外,其他的感冒不需要药物治疗,也不需要去医院,依靠身体自愈即可。盲目跑去医院如果感染细菌,反而容易使病情加重。


另外,如果是3月龄以下的小宝宝感冒了,排除穿的太多、盖得太多导致的体温升高(也称捂热),需要立即送去医院。


话虽如此,那家长就每天看着孩子咳嗽、流鼻涕,什么都不做吗?


有两件事可以做。


第一,按照时间,记录小朋友出现的症状


通过记录症状,家长就可以自己判断感冒的类型和当前所处的病程状态,以便决定是否需要用药或者去医院治疗。


其中,需要重点记录的是小朋友的体温变化。家长可以2~3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记录体温趋势表(时间-体温变化趋势)。


例如,以一天中体温的最大值作为峰值,峰值向下走,说明病情好转。峰值向上走,说明病情加重。此外,以38℃为发热的标准,观察两次发热之间的时间间隔。发热间隔变短,病情加重。发热间隔变长,病情好转。


除了体温变化,另外一个需要重点观察的就是小朋友的精神状态。如果小朋友的吃、喝、玩、睡和生病前差不多,或稍差一点,说明没有问题。如果总是想睡觉,特别烦躁,则是精神状态差,需要去医院。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需要去医院的情况。

  • 退热药无法控制发热,足量使用退热药后体温不能降到38℃以下
  • 连续8~9小时未排小便,提示有脱水的可能性
  • 呼吸频率特别快,呼吸困难
  • 咳嗽影响吃饭、睡觉
  • 发热等感冒症状3天不见好转,或者未到3天但比之前加重了,例如发热峰值升高、发热越来越频繁
  • 发热的同时身上有皮疹(皮肤上出现小红点、小水疱等),除非明确是幼儿急诊引起的皮疹,其他的皮疹都应该看医生
  • 家长无法对孩子的病情轻重做出判断,心里没底


第二,通过一些方法,缓解出现的症状


感冒引发的症状中,最让家长担心的就是发热。在了解如何缓解发热之前,你需要先了解一下感冒时为什么会发热?


简单总结的话就是,发热是为了生存


病原和人一样,也喜欢人体正常体温,如果体温升高后会表现出不适应。所以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当人体感染病原后,为了生存,会通过发热的形式限制细菌、病毒的繁殖或复制,之后再通过免疫系统释放各种抗体、免疫因子等消灭病原。同时,发热也会让人自身感觉不舒服,从而提醒人减少劳作,注意休息。


因此,如果孩子没有基础疾病和危重表现,没有情绪低落,就无须使用退热药,让孩子自己退热即可。


发热既然是一种自愈手段,人体又是如何调节体温的?


在人体中,有一个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的视全区和下丘脑前部,负责给身体设定温度。该温度会随着昼夜变化、生理功能、是否生病等发生改变,被称为体温调定点。你可以将它想象成家里热水器的设定温度,体温调定点上移,也就是将热水器的设定温度调高,身体会像热水器中的水温开始上升,直到变为设定温度。相反,体温调定点下移,体温就会降低至新的调定点。


发热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


体温上升期是发热的开始阶段,体温调定点上移,身体会产热增多、散热减少。此时的临床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额头后背发热、手脚发凉,重者有寒战表现。


高温持续期是体温升高到调定点新水平,不再继续上升,产热和散热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为开始散热,所以皮肤血管扩张、血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皮肤水分蒸发加强。此时的临床表现为,小朋友会自觉酷热、皮肤发红、干燥。


体温下降期,随着发热激活物、致热原消耗或消除,体温调定点返回正常水平,此时体温高于调定点,出现明显的散热反应,体温开始下降。临床表现为,大量出汗。


何时需要退热?


当腋温超过37.5℃,肛温、耳温、额温、口温超过38℃时,可以判定为发热。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小朋友测量体温前,需让他处于安静状态15~30分钟。测量时,大人也不要抱着小朋友,避免大人的热量传递给他,导致结果不准确。


上面也提过,发热是人体限制病原的一种手段,所以不是一发现小朋友开始发热,就立即替他降温。通常情况,将体温超过38.5℃或39℃,作为判断是否需要退热的临界值。或者,小朋友体温没有超过临界值,但他看着不舒服、精神状态差时,也可以进行退热处理


如何退热?


关于如何退热,很多人的观念中认为,吃药会对小朋友的身体造成伤害,故应该首选物理降温。现实情况却是,各国针对儿童的医学指南都认为,在需要退热时,应使用退热药退热,不要采用物理降温


针对儿童使用的退热药主要分为两种,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在国内的商品名是泰诺林(注意不是泰诺),国外的商品名有

TylenolParacemolPanadol。该药不用于3月龄以下的孩子,24小时使用不超过5次,24小时最大使用剂量不超过4g,用药最短时间间隔为4小时。


布洛芬在国内的商品名是美林,国外的商品名有MotrinNurofen。该药不用于6月龄以下的孩子,24小时使用不超过4次。24小时最大使用剂量不超过1.2g,用药最短间隔为6小时。


需要注意的是,不推荐将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也不推荐两种药物交替使用。不过,小朋友如果服一种退热药2小时体温没有下降或者有上升趋势,可以换另一种退热药试试。


既然是药物,就确实会有大人所担心的副作用。其中,对乙酰氨基酚对肝损伤较大,布洛芬对肾损伤较大。实际上,这两种药物作为缓解疼痛和退热最广泛使用的非处方药,只要不是过量或者长期服用,对身体几乎没有伤害。因此在选择哪种药物,以及用法用量上,只要按照医嘱使用(书中也有详细的使用说明)就没问题。


如果家长不想用药,依然选择物理降温的话,也有2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在时间的选择上,不要在体温上升期进行物理降温


体温上升期,体温调定点上移,体温未到达体温调定点前会一直上升。使用物理降温反而会加重孩子不适感,和发抖、打寒战的程度。


第二,物理降温的方法选择


不能使用酒精和冰水,这两种方式降温效果太明显,孩子会受不了,使用酒精还可能引起酒精中毒。可以选择温水浴或用湿毛巾擦拭大血管走行的部位,如腋窝、腹股沟等,并且在孩子愿意时才给予物理降温。


使用温水浴时还有几个注意事项。

  • 室温保持在24℃左右
  • 在浴盆(浴缸)中放入2.5~5厘米深的温水,可用手背测试水温,感到温暖即可,以孩子舒服为主
  • 将孩子抱入浴盆(浴缸),蘸水擦拭孩子的躯干、手臂和腿,直到体温降到可接受水平(下降1~2℃)即可
  • 如果孩子不接受擦浴,可让他坐在浴盆(浴缸)中玩水
  • 如果孩子出现烦躁、不舒服表现,最好停止,即使体温没有下降也不要继续


此外,发热时还有一个容易引发大人间争论的问题,是否需要给小朋友盖被子?


答案是,既需要,也不需要。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盖被子的目的是通过保暖让孩子感到舒适,而不是捂汗。


当小朋友处于体温上升期,嘴里说冷或打寒战的时候,需要盖上被子,但不用捂得特别严实,防止体温急剧上升出现热性惊厥等。


当小朋友处于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已经开始冒汗、说热的时候,就不要盖被子,帮助他散热。


除了上面这些发热的内容外,书中还写了很多针对热性惊厥的判断和处理方式。


发热是大人最为担心的症状,除此之外还有咳嗽、鼻塞和流鼻涕。


对于咳嗽的缓解有以下方式。

  • 建议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
  • 多摄入液体,至少保证尿量和之前一样
  • 1岁以上的孩子如果夜间咳嗽,可以在睡前服用2.5~5ml蜂蜜(不用加水)
  • 避免冷空气或热空气、香烟、油烟对孩子的刺激
  • 如果咳嗽影响孩子日常生活和睡觉,可由医生给予药物治疗


对于鼻塞和流鼻涕的缓解主要是利用海盐水洗鼻子。此外,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大人吸烟对小朋友的危害,需要大人尽量做到不在室内吸烟


上面这些只能缓解小朋友出现的症状,目的是为了让他感觉更舒适,不会影响病程。只有体内的病原被清除后,症状才会消失。


如果要想少生病,或是患病后加速自愈,主要还得提高小朋友的免疫力


有的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小朋友很少生病就是免疫力强,实际上小朋友不生病会有两种原因,一是平时对小朋友保护的比较好,使得他从来没接触过病原,二是孩子的免疫系统经过锻炼。


想要提高小朋友的免疫力,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 小婴儿要坚持母乳喂养
  • 均衡饮食
  • 适当运动
  • 适度接触病原
  • 按时接种疫苗


上面这些就是《孔令凯细说宝宝感冒发热咳嗽》这本书中说到的一部分内容,可以将他作为日常处理小朋友感冒的操作手册。如果你有还有多余的时间,更推荐你将这本书中的内容全部看一遍。


记得在《别逗了,费曼先生》这本书中提到过这样一则故事。当二战美国启动曼哈顿计划研制原子弹时,需要将研制用到的原料保管在一个仓库中,这些原料都是极度危险的物质,而负责看守他们的人对这些东西却完全不了解。处于安全考虑,美军希望费曼去告诉看守人员应该如何保管这些原料,但是不能告诉他们这些原料的作用和为什么要这样做。费曼在听完这个要求后没有立即按照军方的要求去执行,而是这样回复他们,“如果不向看守人员解释清楚这些原料是什么,有什么作用,那我也无法向他们说明应该如何保管原料。”


对于很多问题,前期如果多花点时间去详细的了解它,会比你对它一知半解,凭借经验去处理时,少走很多弯路,也会节省更多的时间,达到更好的效果。





说到治病,自然少不了中西医之争。这本书的作者是学西医出身,所以书里的内容是从西医的角度对感冒进行了全面的说明。中医又是如何看待感冒?和西医有哪些区别?也是值得了解的内容。


可能很多人听见“中医”两个字,脑子里面的第一反应就是江湖骗子,在过去我也是这类人中的一员。直到去年小朋友经历过一次严重的发烧(上图就是当时在医院拍的照片)和治疗之后,自己对中医的认知开始发生了改变。因为自己的专业不是学医,之前也没有真正去看过医学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对中西医的认知完全来自于生活中接触到的所谓“常识”,如今回过头去看看当时的自己,可以说就是“无知”两个字的代名词。


实际上,在书中的引言部分,作者没有讲述感冒的任何东西,而是回答了一个问题,对个人来说,什么是最合适的医疗?


“在自己最信任的医生的治疗下,结合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自己也能接受的益处大于风险的医疗方式,就是最好的、最适合的医疗”。其中,既有医生的因素,也有患者的因素。



0条留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