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120天,120回,看完了第二本四大名著《三国演义》。

如果说看《西游记》的过程,就像是在翻看师徒四人的旅行日记,跟着他们在山川湖海间散步。看《三国演义》的过程,就像是坐在一列不停驶过的火车上,车窗外悬挂着一个个人物简历,从出生、到战役功过,最终如何归档。

翻开书页之前,我对那些故事的印象,仅停留在电子游戏里的人物形象,以及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过五关斩六将等等一系列典故。本以为整部小说就是在讲述曹操的雄才、刘关张的义气和诸葛亮的足智。看完以后才发现,小说中没有任何一个人物是主角,所有人不过是历史长河里一滴水珠,折射出彼此的影子。

在阅读《三国演义》过程中,我有两个特别深刻的印象。

第一个是关于吕布的绰号。吕布反复投奔、背叛恩主,反复无常,不仁不义,以至于被张飞当众羞辱为三姓家奴。我本以为吕布这样的行为只是特例,看完小说后才发现这种现象经常会出现。

那时的人并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认同,更多的是效忠于自己选择的君主。只要对旧主心生不满,或是战败被俘,立马就能转投他营,对方也不会产生芥蒂。各方阵营之间并无牢不可破的界限,人员流动如同今天的跨省打工、自由择业,是很正常的现象。

另一个是关于刘禅。普通人对他的印象或许都停留在那个扶不起的阿斗,以及他投降之后所说的“此间乐,不思蜀”,也是乐不思蜀的由来。

刘禅在小说中出场的次数并不算多。刘备去世之前他的作用主要用来体现刘备手下将领的勇猛和机智。刘备去世之后他的作用主要用来是听信谗言,导致国家灭亡。

看完整部小说之后,我反而觉得他是一个单纯善良的乖小孩。

刘禅自幼在战乱中长大,安全感对他来说,就是最大的需求,也造就了他对“平静生活”和“人情温暖”的渴望。说他是扶不起的阿斗,实际上当他的身边站着诸葛亮、姜维等一众被人称道的文武百官时,那怕名义上他是国家的帝王,现实却是他即便有和刘备一样的远大抱负,也无自由发挥的可能性。

假如你是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小孩,你会变成什么样?

按照现在的评判标准来看,你只要能听大人话,每天不打不闹,自己管好自己,不去干扰大人,就是一个邻居家的乖乖孩。这也正是刘禅长大之后的模样。他对自我有着清醒的认知,没有依从他人的标准,最终也得以善终。

或许,《三国演义》要告诉我们的就是,人生没有绝对的主角,每个人既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也在他人的人生里扮演配角。

如果你也想沐浴在那段烽火岁月的光影中,不妨现在就翻开《白话三国》,与里面的人物对话,体验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役,探寻古今交织的智慧与温度。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欢迎你点一下「在看」,或是将文章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相关好文推荐:

白话三国——第一百二十回 荐杜预老将献新谋 降孙皓三分归一

白话三国——第一百一十九回 假投降巧计成虚话 再受禅依样画

白话三国——第一百一十八回 哭祖庙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争功

白话三国——第一百一十七回 邓士载偷度阴平 诸葛瞻战死绵竹

白话三国——第一百一十六回 钟会分兵汉中道 武侯显圣定军山




更新完了三国,接下来我将回归老本行,写一些关于学习、心理学、编程和AI方面的内容。如果你有什么好的想法,或是想要了解的主题,欢迎给我留言。

0条留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