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也叫学习?

你知道应该如何学习吗?相信你一定听说许多不同的学习方法,有老师告诉你的,有同学分享给你的,其中可能还有一些是不外传的独门秘籍。接下来我想问你三个关于学习的问题,看看你给出的答案是什么?


问题一,背书应该多读,还是多背?


不知道你在学校中有没有过被语文或者英语老师,要求背诵和默写课文所带来的恐惧,反正我自己仅有的几次课后被单独留堂的记忆,全都是跟背书相关。


想一想你的背诵方法是什么?是不是有人这样跟你说过,“背不了就多读,读的次数多了就自然背下来了”。这种背书方法真的有效吗?


学习就是穿越未知的迷雾中我提到过,问题有两种解决方式,一种靠记忆,另一种靠学习。记忆是指将问题的答案记住,回答时再将答案复现出来。很明显,背书就属于这种方式。


注意我在上面所说的记忆,它分为两个步骤,先记住,再复现


记住的过程是将外界的信息保存在大脑中,即信息输入、处理和存储。你用眼睛看见书上的文字就是信息输入,你的大脑会去理解文字的含义就是信息处理,将它保存下来就是信息存储。前面提到的多读,主要就是在完成这一步。


如果老师只要求你熟读课文,你只要完成第一步就够了。可惜现在老师要求的是将课文背诵出来,也就是要将脑中记住的信息重新提取出来,通过某种形式进行表达(说或写),即信息输出。


记住和复现相互关联又彼此独立,当你不停地多读时,只训练了第一步,没有训练第二步。这时最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一打开书你就感觉自己都记住了,一合上书立马就全部忘光光。


如何才能更高效的背书呢?答案就是多复现。复现的过程会增强大脑对输入信息的处理,强迫大脑记住输入的信息。你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为一个懒鬼,为了少干活它只会选择去记住重要的东西。对它来说什么东西是重要的呢?就是需要它通过复现,反复提取出来使用的信息。


一味的多读,会让大脑很快熟悉输入的信息,它会告诉自己,我已经认识这些字,不用在处理它们了,这时信息输入的效果就会越来越差。与之类似的操作,就是在书上划重点,每当你看见那条线,大脑就会认为你已经学会了,从而不再思考。


此外,还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一,要根据老师的要求来复现。例如老师要求背诵,你复现的过程就要用嘴说,老师要求默写,你就要用笔将它写出来。不同的复现方式也是彼此独立的过程,一个输出的是声音,另一个输出的是文字。所谓的提笔忘字,就是用笔输出文字的练习太少所导致,但你依然可以用嘴说出这个字。


第二,练习的过程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相信你一定听说过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你所记住的东西如果第二天不进行即时复习,将会忘记大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考试的头一天临时抱佛脚,你可以在短时间内记住很多东西应付考试,可当考试结束之后它们就会很快全部忘光。所以你记忆的过程需要分成多个时间段,以便能长期记住它们。


第三,尽量让自己背诵的信息更有意义。大脑天生就不擅长记忆无意义的东西,比如人名。对于你小时候听过的故事,有背景,有人物,人物之间还会相互关联,做出一些有趣的事情,所以故事会比人名更容易被记住。如果你在听的过程中,还能想象出故事的画面,它将会记得更牢。


问题二,应该多考试,还是少考试?


相信你一定被告诉过,“学完后需要进行考试,帮助你找到知识点的盲区”。这种说法本身没有问题,考试的过程就是在利用你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当你做不出来时,就反映出你对该知识点掌握不牢。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考试本身就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就是穿越未知的迷雾中我提到两种常用的学习方法,指令学习和归纳学习。指令学习就是在课堂上由老师讲解,学生边听边理解的过程。而考试就是通过直接做题进行归纳学习的过程。两者相比,后者的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具体又应该怎么考呢?通常情况下老师都会在单元结束后进行单元考试,检查本单元的知识点是否掌握,只在期中和期末进行综合考试,检查你对本学期的内容是否掌握。在单元考试过程中,会忽略一个重要的解题步骤,对问题的分析。


你在解决一个问题时可以简单的分为两个步骤,第一,分析问题,找到此题所涉及的知识点。第二,利用知识点去解决问题。这就是我在少儿编程教程中经常提到的,你必须先分析项目,然后才去通过指令实现它。


在单元测试中,所有问题指向的都是单元内的知识点(通常很少),你在做题的过程中就会省略掉分析问题这个步骤,直接将知识点往题目中进行套用。此时你就只学习了第二步,利用知识点去解决问题。一旦到了期中或者期末这种综合性考试,更考验的是你第一步分析问题的能力,此时大部分人看见题目就傻眼了。同样的情况,在学习编程时,你对每一个指令的用法都了如指掌,但是给你一个游戏让你实现它时,你就不知道该如何动手了。


所以更好的学习方法是,在单元练习后多进行综合性考试,不光是单学科的综合性考试,还可以将多学科交叉起来进行。


问题三,应该多学习少睡觉,还是保证充足的睡眠?


努力学习估计是所有人从小听过最多的学习方法,悬梁刺股、凿壁借光、闻鸡起舞,一堆类似的故事都在教导你要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对我而言,印象最深的不是这些故事,而是大学同寝室的室友对他们高中生活的描述。


这个来自高考大省河南省的室友,讲述着他们每天晚上需要学习到半夜一两点,早上四五点又要起床开始新一天的学习。相比而言,对于每天回家的主要任务就是抓紧时间完成作业,以便能够在十点睡觉时间之前能够多玩几把游戏的我来说,听完以后内心感到大为震撼。


抛开学习,相信你也能说出睡眠的重要性,它和呼吸、吃饭、喝水一样,是影响人正常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睡眠可以帮助你恢复体力、脑力和精神,并能舒缓压力。现代生活中,困扰很多人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睡眠差。


除了上面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你所不知道的重要影响,睡觉本身也是学习的过程之一。在睡眠时间的前半夜,对巩固记忆类信息非常重要,到了睡眠时间的后半夜,就会影响对数学、科学、写作等创造性思维的学习。


所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本身就是学习的一部分。


以上三个问题是我从Benedict Carey所写的《如何学习》中,挑选出来的三个常见的学习误区。回到几十年前,学习成绩的好坏通常会跟天赋、努力程度划上等号。随着科技的进步,对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不断研究,已经逐渐的勾勒出大脑学习时的模样。这本书就是在此基础上,利用通俗的语言将这幅大脑学习的画面呈现给你,同时还给出了许多可以实际操作的方法。


例如,过去你通常会被告知在选择学习环境时,应该找一个安静的环境,选择固定的学习时间,以便养成习惯。这本书中会告诉你多变的空间和时间,才更能帮助你专注于学习内容本身,减少环境对你带来的影响。


另一个案例是,当你遇到一个难题解不出来时,你应该出门散散步或者做一些别的事情放松,这样会比花费更多时间继续思考难题效果更好。


有了这幅大脑学习图和实操方法,你就不应该再将学习简单的理解成记忆或是努力的过程。学会如何学习,应该成为你在获取知识之外,需要掌握的重要能力。





这本书是年前看完,当时就想总结一篇文章,然后懒惰果然比勤奋更容易让人上瘾。不过现在过了几个月时间,凭着记忆来回想书中的内容时,也更容易整理出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中间还将这本书里的内容跟之后看过的其他书关联起来理解,应该来说写出的效果更好。不过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中的内容,我还是更推荐你看一遍原书。


印象中,书中有一点没有专门列出来(或者是我忘记了),就是情绪对学习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平静的状态更利于学习。当然处理不同难易度的问题时,大脑需要的兴奋度稍有不同。但是在网络上经常看见的段子中,家长拿出三十米大砍刀来辅导小朋友的状态,只会对他的学习起到阻碍作用。在那种状况下,就算把大砍刀换成火箭炮,也不会让小朋友更容易理解他需要学习的内容。

0条留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