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死亡,你了解多少?

在自己的记忆中,从小开始,在大人们眼中,死亡总是一个不能提及的事物。他们总担心一旦某人说出“死”字,就会有不好的事发生在他身上。

昨天感冒在家,心情很down,没有缘由的关掉手机,躺在床上。这种心情就像女生的大姨妈一样,隔一段时间就会来一次,所以经常也会跟朋友开玩笑说是自己大姨爹来了。脑子里面回忆起了很多年前,大姨爹来的最长的一段时间。当时每天晚上很难入睡,总是要到天快亮时才能闭眼。两小时后,闹一响,照旧执行日常指令,刷牙洗脸,起床上班。身体就像惯性一般完成每日的工作,脑子却是一个丧尸,没有任何的想法。这段时间,或许是自己最接近死亡的体验。

起床刷牙洗澡,打扫屋里的卫生,思考着手机关机后怎么解决吃饭问题。很早开始自己就没在使用现金,平时主要依靠外卖续命。想一想橱柜中还有米,冰箱中还有鸡蛋,靠着蛋炒饭勉强可以渡过一天。看着坛子中已经发霉的糟辣椒,估计是不能再用来炒饭了。全部倒入垃圾桶,将坛子洗干净放在阳台上晒干。没有了糟辣椒的蛋炒饭就不再是蛋炒饭,拿着碗跑到外公家讨了一碗糟辣椒,回到家将饭煮熟,放凉,备用。对一个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饿死也许很难再成为一种死亡的可选项。

打开电视,继续刷还未看完的韩剧《酒鬼都市女人們》,新的剧情正好讲述了三个女主如何面对亲人的死亡。关闭电视,来到书柜边,拿起一本忘记是从哪里推荐,买来后就从没翻过的书,名字叫做《活在当下》。印象中很早看过一本类似名称的书,本以为这本书也是教人如何活在当下,翻开后才知道它是在教人如何面对死亡,特别是长期以来一直被人所忽视的临终关怀。

懂事以来自己真正面对死亡的情况有两次。一次是自己在北京的最后一年。舅因为肝癌来到北京治,那也自己第一次完整的经历了一个人在自己的眼前逝去。第二次是外婆的去世,因为某些原因自己没能陪着她离去。或许第三次就是未来将要面对的外公的离去。自己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梦到外公离去的场景,每一次也都毫无例外的哭着醒来。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税收和死亡”。《遗愿清单》中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在某天死去。”。《寻梦环游记》中说,“人有三次死亡,第一次的死亡是呼吸停止心脏停跳,在生物学上死了。第二次的死亡是在葬礼上,认识你的人都来祭奠,来怀念你的一生,在社会上你死了,不再有你的位置。第三次的终极死亡是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也死了,你彻底被这个世界遗忘了”。《入殓师》中说,“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

不知道还要过多久才会在学校中开设一门名叫《关于死亡,你了解多少?》的课程。

或许你曾问过,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想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需要先去回答另外一个问题,死亡的意义是什么?

0条留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