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交智商税了吗?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过,“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税收和死亡”。本身老老实实赚钱,本本分分交税已经很惨了,却不知从何时起,网络上出现了一个更让人感到杀人诛心的税种——智商税。看着网上各种描述智商税的例子,仿佛大家都知道它是什么,又感觉每个人说的都不是一个东西。

如果要谈智商税,必然离不开一个东西——交易。只要你听说过经济学,那就一定会知道交易离不开两个东西——需求和供给。正常情况下,当一个人有了某种需求,暂称为“买家”,另一个人正好可以满足这种需求,暂称为“卖家”,买卖双方碰在一起相互交换,即算交易完成。

交易起始于买家有了某种需求。可以是肚子饿了想要吃点东西,可以是生病了想要治疗,可以是在工作中用到了一个新软件需要学习,也就是说买家需要某种东西来达到某种目的。

卖家发现了买家的需求,同时他还发现自己通过满足这种需求就可以换回自己想要的东西,例如钱。这时,他便开始琢磨如何去满足别人的需求赚钱,问题也就由此诞生。

买家交易换回来的东西,他会去评估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这时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有确切的标准,可以评估出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另一种情况是没有确切的标准,只能各自对其打分。

下班后你感觉肚子饿了,想买东西来填肚子,于是在公司楼下买了三个馒头,当你吃完第二个馒头时发现自己已经吃不下了,说明你的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同样还是下班后,你约上朋友想一起去点好吃的,你们来到公司旁边一家火锅店,酒饱饭足后你对朋友说,“这家店味道挺不错”,你朋友转过头来一脸不可思议的看着你,“就这也叫好吃吗?”。这时候你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可他感觉到钱打了水漂。

在所有正常交易的东西中,最极端的或许就是奢侈品。一颗钻石对一些人来说就是一颗石头,可在另一些人眼中这颗石头就变成了决定一生的承诺。对于愿意买钻石的人来说,他交了智商税吗?他的需求是什么?是否得到了满足?

作为买家,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接着评估自己交易的东西是否满足了需求,很多时候这个评估标准只能由自己决定。只要买卖双方在交易中满足了各自的需求,这笔交易就可以看作是正常的交易。

如果你回头看看在聊智商税的内容,你会发现这里面经常会有一个问题。说交智商税的人往往不是买家本人,而是买家和卖家之外的第三者。为什么会这样?

昨晚你和女朋友因为玩游戏的问题吵了一架,过程中她因为吵不过一气之下将你的电脑丢出窗外。第二天你不得不打开手机,重新选择一台酷睿i9处理器、16G内存、RTX3080 16G独显、512G硬盘的电脑。根据这个标准你搜出了一堆满足你需求的电脑,下单付款之后,开始畅享着在新电脑中玩游戏的快乐。

同样一个需要买电脑的人,因为专业差异,他能够给出的标准往往是,想买一台不会卡的电脑。这时会有各种不同卖家拿着各种不同配置的电脑走到他面前,跟他保证自己的电脑绝对不卡。现实的情况是,有的电脑使用word时不会卡,玩游戏时就变成了猪队友。刚买来时不会卡,被迫安装全家桶后就变成了卡巴司机。这个买电脑的人算是交了智商税吗?

上面的情形主要问题在于买卖双方缺少了一致的需求标准,涉及比价时还会存在信息差异。通常情况,卖家总是比买家掌握了更多用于评估的信息,之前提到的第三者往往也是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出现。

除了上面的情形之外,现实中卖家为了能卖得更多,还会出现夸大宣传的情形。

你一边会在电动车宣传中看到很厉害的自动驾驶功能,一边又会在新闻中看到自动驾驶导致交通事故后厂商各种甩锅的操作。在漫天的少儿编程广告中,能让你感受到一种小朋友只要学习了编程,各种名校就可以随便读的错觉。

对于电动车而言,它是通过某种文字游戏,将自己不具备的功能,让买家认为已经具备。对于少儿编程来说,它是将影响结果的许多因素中的一个进行了夸大,让买家认为它就是唯一的影响因素。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买家付出了时间和金钱,原本的需求却未能满足。

对于虚假宣传来说,最极端的例子或许就是传销和诈骗。虽然生活中已经有了各种反诈的宣传和提醒,与人性中的贪婪和欲望相比,总是显得不堪一击。

在你思考什么是智商税之前,或许应该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事实?什么是观点?,此外还可以继续学习一下什么是因果关系?什么是相关关系?有了这个基础,也许不能避免你继续交税,至少可以帮助你减少交税频率。

最后给你留个思考题,知识付费产品算不算智商税?其中买家会有哪些需求?卖家又提供了什么东西?卖家提供的东西和买家的需求之间属于因果关系还是相关关系?

世上本没有智商税,说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如果你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交易之前尽可能明确了自己的需求,筛选卖家时动脑思考了自己所见的宣传是否合理,一旦交易完成,就没必要再去烦恼自己是否交了智商税。如果此时有人一脸幸灾乐祸的跑过来对你说,“又交智商税了吧”,你可以微微一笑,回他一句,“吃了吗^_^”。

0条留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