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老师必知必会的心理学知识 03——成长型思维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面对挑战时,表现出一种不畏困难、勇敢前行的态度,而有的孩子则容易因为一次失败而放弃。其实,这两种不同的反应往往源自于孩子们的思维模式。在心理学中,这被称为成长型思维模式与固定型思维模式。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什么是成长型思维模式,以及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到底有多重要。
所谓成长型思维模式,指的是一种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不断提升的观念。这种思维模式与固定型思维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往往认为能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先天的资质。相反,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更愿意相信,通过努力、实践和经验积累,自己的能力可以不断提高。换句话说,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不会轻易被失败打倒,反而会把失败看作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这种思维模式不仅能激发孩子的潜力,还能帮助他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更具韧性。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是成长型思维模式理论的提出者,卡罗尔·德韦克及其团队多年来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思维模式对孩子学习和发展的巨大影响。研究团队对一组小学生进行了智力测试,并将他们分为两组。一组孩子在取得好成绩后被夸奖为“你真聪明”,而另一组则被夸奖为“你很努力”。结果发现,那些被称赞聪明的孩子在面对后续的挑战时,表现出了更大的退缩倾向,因为他们害怕失败会让他们失去“聪明”的标签。而被夸努力的孩子则更加愿意迎接挑战,因为他们认为成功与否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努力。
很多时候,我们会无意间将孩子的成绩或天赋看作是衡量他们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固定型思维模式会让孩子陷入“我做不好就是因为我不够聪明”的困境,导致他们失去对学习和挑战的兴趣。而成长型思维模式则告诉孩子,他们的能力并非天生决定,而是可以通过不断努力得到提升。这样的思维方式能让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更加坚韧,不轻易放弃,从而在长远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通过言行来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可以通过鼓励孩子继续尝试,而不是直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困难是可以通过努力克服的,而不是他们能力的局限。
例如,当孩子考砸了一次考试,父母可以与他们一起分析问题出在哪里,而不是简单地责备或安慰。通过这样的过程,孩子会逐渐形成一种信念,那就是失败并不意味着终结,而是一个可以改进的起点。
这种思维模式的培养在学校教育中同样重要。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的反馈,来帮助学生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
比如,在学生做错题时,与其直接给出答案,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错误的原因,并给予适当的提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意识到,错误并不可怕,反而是通往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父母和教师都需要避免过度强调孩子的天赋或智商。过分关注这些先天因素,容易让孩子产生固定型思维,认为成功或失败都是由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决定的。
相反,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在努力过程中的进步和成长,帮助他们认识到,能力是可以通过实践和努力逐渐提升的。这种认识不仅能增强他们的自信,还能培养他们面对挑战时的积极心态。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应用不止于此。它不仅帮助孩子在学业上取得进步,还能为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挑战,但如果他们能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将成为他们一生中宝贵的财富。
作为父母和教师,我们需要在日常教育中更加重视并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帮助孩子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超越自我,取得更大的成就。
你是否注意过孩子在面对挑战时的思维方式?是否考虑过如何帮助他们建立成长型思维?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欢迎你点一下「在看」,或是将文章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相关好文推荐:
0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