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老师必知必会的心理学知识 08——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这个听起来有些专业的词汇,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它可能是许多家长和老师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根源。

简单来说,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心理状态,指的是个体在多次尝试失败后,逐渐失去信心和动力,认为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结果,因此不再尝试。

这种现象在孩子身上尤其容易出现,特别是当他们在某些领域反复遭遇挫折时,比如学习、社交或运动,这种无助感会导致孩子在面对挑战时选择逃避或放弃,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习得性无助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对他们的行为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比如缺乏动力、容易放弃、对未来感到悲观等等。

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通过一系列实验首次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在这些实验中,研究人员将狗分成两组,一组在受电击时无法逃脱,另一组可以通过按压按钮终止电击。实验结果表明,那些无法控制电击的狗逐渐停止了逃避行为,即使后来条件改变,它们可以通过按压按钮来停止电击时,它们也不再尝试。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当个体长期处于无法改变的困境时,他们会逐渐失去信心,甚至在有改变的可能性时也不再采取行动。

这种心理机制在人类身上同样适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挑战。如果这些挑战反复出现,孩子在努力之后依然看不到改善的希望,他们可能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

比如,当孩子在面对学习上的困难、考试失利或与同龄人的冲突时,他们很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这时,家长和老师的反应尤为关键。如果家长只是简单地责备孩子,或者老师对孩子失去耐心,孩子很可能会进一步陷入无助的深渊。但如果我们能够及时识别这一状态,并给予适当的支持和鼓励,孩子就有可能从失败中汲取经验,重新燃起信心。

在家庭教育中,面对孩子的失败或挫折时,家长应首先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立即指责或纠正。通过倾听和陪伴,让孩子感受到支持和理解,帮助他们看到失败只是成功的一部分,而不是终点。同时,适时给予鼓励,帮助孩子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是替他们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学会如何应对挫折。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也应当注意学生可能出现的习得性无助现象。当学生在学习中遭遇困难时,教师的支持与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当一个学生在数学课上多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并提供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逐步提高成绩。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上多交流、多互动,从而减少因失败带来的挫败感。通过这些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重新找到自信,不再因为习得性无助而放弃努力。

家长和老师需要注意,过度保护或过多责备都会加剧孩子的无助感。过度保护会让孩子失去锻炼应对挫折的机会,而过多责备则会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引导,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尝试、犯错、并从中学习,才是避免习得性无助的有效方法。

习得性无助并不是不可逆转的,通过理解习得性无助理论,家长和老师可以更好地识别和应对孩子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走出失败的阴影,重拾信心和主动性。

你是否注意到孩子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出放弃的倾向?他们是否在某些方面变得不再主动?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欢迎你点一下「在看」,或是将文章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相关好文推荐:

家长和老师必知必会的心理学知识 07——认知失调理论

家长和老师必知必会的心理学知识 06——社会学习理论

家长和老师必知必会的心理学知识 05——最近发展区

0条留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