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不承认了,这就是你玩微信时候的样子

微信是每个人手机中必不可少的社交APP,每天朋友家人同事之间,都要通过它来聊天互动、获取咨询,而作为“微信之父”的张小龙,每年在微信公开课中的演讲,也成为中国互联网从业者不可错过的学习机会。在今年的演讲中,他还第一次公开说明了什么是他眼中的社交。

社交的起源是什么?

这是张小龙针对社交话题所提出来的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交起源的故事,而张小龙脑中想象的情景是像下面这样。

在远古的时候,人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这时候是没有社交存在。之后,当人类成为一种群居的动物时,原始的社交就产生了。人在一个社区里面最大的诉求是不要被排斥,所以人必须跟别人说话。可说什么好呢?其实就靠吹牛B来体现自己对社区是有价值的。为了让别人重视自己说的,必须要一点夸张的色彩,这就是他对于原始社交的想象。

经过几千年来基因的延续,这也演变成为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小孩经常会通过吵闹的方式来获得大人的关注,当他长大以后,就变为精心挑选一些很夸张的东西发到朋友圈里,来获得朋友的关注和点赞。

沟通的本质是什么?

这是张小龙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这同样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而他从社交产品的角度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答案。

沟通就是一个人把自己的人设强加给对方的一个过程。每个人都有一个人设,并且自己心里的和别人心里的是不一样的,你总是希望别人能够接受你给自己设定的人设,于是就需要通过沟通的方式来达到这个目的。你说的每一句话,有意无意的,都在希望别人接受你对自己人设的认可,表面上可能是在讨论一个问题,本质上有可能只是希望别人认可你传递出来的人设信号。

而发朋友圈,其实就是把自己的人设展示给所有朋友,放到所有朋友的脑袋里面的过程。比如说你发的每一个内容,其实你是希望别人认为你是这样的一个人,背后都是你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人设,你想推广自己的人设,希望别人眼中的你是这样子的。所以你发的每一条朋友圈,都是精心挑选设计过的,一定对你自己的人设是有利的。

从远古开始,你就害怕被社区排斥走,所以你要吹牛逼,你要讲一些很夸张的东西,体现你的重要性。在社交里面体现自己特别的地方,这个特别的地方就是你把你看到的东西拍成照片发给大家。你看到晚霞,就把它拍的非常夸张,让大家觉得你看到的风景与众不同。或者把自己P得特别漂亮来推广自己的漂亮人设。

所以朋友圈就是一个表现自己的地方。

当然,大部分人并不会刻意的去考虑自己想表现出什么样的人设,只有少数很清醒的人,才会问自己,我要推什么样的人设?大多数人,越是自己的短处,他们越会喜欢发一个朋友圈来强化它,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在朋友圈中,看见各种朋友的糗事集锦,特别是女性居多,因为老祖宗很早就教导到,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些傻傻的喜欢犯迷糊的女人,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同情和关注。

虽然使用朋友圈进行人设推广很有作用,但是也容易过头。如果你在朋友圈多发了几张旅游的照片,大家便会认为你经常在外面旅游,而如果你经常发加班的照片,就会让人认为你是一个很努力的人,但事实上你可能并不是这样,所以朋友圈很难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情况。就像我们并不是每一个时刻都是开心或者不开心,但是你只要发朋友圈说自己很开心,大家就会认为你每天都很开心。我们在朋友圈看到的往往是最好的状态,然后屏蔽了所有不好的状态。除此之外,朋友圈还会容易让人产生认知偏差,大家经常会把自己周围人的情况,当作全世界的人都是这样子的,但是真相往往并不一样。

为什么朋友圈会有这么多人用,并且人数还在持续增加,没有停下来的势头?

这是张小龙向所有产品经理提出的一个问题,到现在为止,每天有7.5亿人访问朋友圈,平均每个人要看十几次,所以每天的总访问量是100亿次。

朋友圈承载了中国人线上的社交,它可能是中国最高效的社交工具,每天都会有这么多人这么多次的频繁进入,就好像用户每天都要做的功课一样,这个功课使得他完成了一个普通人一天的社交任务。你可能一整天都呆在家里不出门,但这并不妨碍你进行社交活动。即使你可能从不发朋友圈,但是你会去看别人发的信息,并且通过在朋友圈点赞或是评论参与到社交里面。

本质上人类的社交习惯并没有发生过改变,线上的社交其实只是线下社交的映射。在线下朋友需要通过一次聚会才能进行社交,它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以这是一种很低效的社交形式。而朋友圈本质上是开创了一个新的社交场所,它不只是一个时间流,它更像是一个社交的广场。

你每天会花半个小时从广场走过,然后在广场里面你会看到一堆堆的人在那里讨论不同的东西,有各自的主题,然后你经过每一个人群,你可以选择停下来和他们一起,参与到任何一个小圈子的讨论里面去,并且你会发现每一个小圈子也全部都是你认识的人。你可以过去打一个招呼,或者参与一下。然后再转身离开到下一个,再去参与一下,或者不参与,或者只是简单的去点赞就走了。当你把朋友圈给看完的时候,你也就把广场给逛完了。

朋友圈特别强调的一个设计,就是朋友圈只能看到共同好友。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每个人或者你参与的一个讨论,大家两两之间是相互认识的一个点,这样的一个点不是一对一的讨论,而是三个人以上的讨论。比如说你在朋友圈看到A好友发的朋友圈,然后B好友评论了,你一定同时认识A和B,然后你评论的时候是三个人在讨论,他是符合了“三个人以上比单聊更加丰富”的一种社交体验。

半个小时你已经看到了很多朋友,看到了很多他们讨论的主题,并且也参与了很多个主题的讨论。其实你已经完成了当天线上社交的一个任务。这样高效率的一种工具,你当然就会觉得很难离开他。

但是朋友圈同样会有弱点,因为它是一个广场,所以当你在广场里面说一句话,就会所有人都听得见,因此带来的压力感也会比较强,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会选择逃离朋友圈的一个原因。而且当你的好友越来越多,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因此可能有人会想要一种可以很轻松的进行表达,没有压力的新产品,然而只有当一个人自己和自己说话时才不会有任何压力,但同时他也就不可能获得朋友的回馈,也就是说它没有任何社交上的好处和回报,只有当越多的人听到他说的话,他的社交回报才会越大,随之压力也会越大。所以这时很多人就会选择把朋友圈设成了三天可见,这样会让他感觉压力小一点。三天可见这个设置,是微信中被使用最多的开关,有超过一亿的人会把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强大的用户需求。

未来的社交是什么样?

张小龙认为未来大家都需要一种更为轻松的一种方式,既能够勇敢的表达自己,又能够获得社交的好处,这就是微信最新版本中新增的视频动态功能。

接着他还说到了PC时代和手机时代的区别。张小龙很早以前说过一句话,人是一个环境的反应器,你遇到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当你在电脑前面时,你只能对你从电脑中看见的东西做出反应,例如从电脑中读了一篇文章,然后写一篇读后感。但是你拿到手机的话,你的环境变为了真实的环境,因此你做出的反应也是对真实环境的反应,而这时候你的记录就是真实的,而不是你想象出来的,你不是在回忆,而是在经历。由此会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你想要发出同一个信息时,你通过电脑发出的可能是你的一个想法,而通过手机发出的可能是实时亲身经历的一个东西。

所以,作为PC时代的代表产品twitter,在它输入框中的提示语是你在想什么,而不是你在做什么,这就是因为PC时代的人,每天只能坐在电脑前面,盯着屏幕敲键盘,不可能在做别的事情,你所记录的只能是脑中的一个个想法。而当使用微信时,人们可以通过手机随时随地的记录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可以是一张照片,或是一段视频,并且手机所能带来的功能也要比PC端丰富很多,例如摇一摇和附件的人。

如果仅仅是用手机去记录或者拍摄一个视频,这件事本身并不是一个人真实的需求,就像你很少会用手机单纯的为了记录生活而去拍视频或者照片,就算拍了你也基本不会再去翻看第二遍,只有当你想要分享某个拍摄的事物时,这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需求。而视频动态就是这样一种工具,它可以让你通过拍摄视频,来记录你正在经历的东西,并且让朋友看见它,并且这个东西和朋友圈不一样,它不会一直保存,而且张小龙还很暖心的把发布按钮取名叫“就这样”,表明这就是你随手拍的一段视频而已,从而减轻了你发布时候的社交压力。张小龙希望视频动态能够成为朋友圈的反面,在朋友圈里,你通过展示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来获得他人的认同,而在视频动态中,你却可以通过展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来获得他人同样的认同。

作为微信的掌门人,一个常年研究互联网社交产品的产品经理,张小龙对微信用户行为的理解,可能要比使用微信的用户自己,还要更清楚他们正在做什么,并且想要做什么。当大家对自己手机上其他APP产生的垃圾信息、广告推送都习以为常时,微信的启动页面却总是一个人站在地球前面,成为他们之中的一个另类。他认为微信能成为一个另类,并不是微信发明了多么厉害的功能,而仅仅只是坚守了做产品的一些底线,把每一个用户都当做朋友来对待而已。就像是他在结束4个小时的演讲,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一样,万物之中,希望至美,而善良永远是人性中最美的一面。


0条留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