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刷题?!
看完同学,你为什么上学?后,你想了想当初让你天天做噩梦的《5年高考3年模拟》,眼泪默默地流下来。十六年寒窗苦读,到头来却连工作也找不到,老天为什么要这样对你,这个故事,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一个还没有计算机的时空里,你是如何学习的。
你想学习,首先必须有书,然后书里的内容可能会看不明白,还要有老师教。想看书,你可以跑到各种书店里去找,但是想要老师,你就只能去学校。
教你的老师有好有坏,然而全国学生的数量远远多于好老师的数量,为了让你和其他人,可以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只是相对公平),有同等的机会去选择好老师,于是就制定了一个比赛,通过考试成绩来做为评比标准,根据分数从高到低自由选择,然后再每年举行一次考王争霸赛,名字叫做“高考”。
将考试成绩作为评比标准,那怎么样来保证打分的公平性,也就是接下来需要考虑的问题。
要保证打分公平,最简单的方式自然是将题型都设置成为选择题和计算题,这两种题型都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样既保证了打分的公平性,并且还方便老师能够更快的改卷。
此外,因为计算机还没有出现,工作中的很多问题都需要人工来计算(也就是人肉计算机),所以从当时来看,教会你如何计算也是教学内容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像这种既对你以后工作有帮助,又能保证你能公平和其他人竞争的方法,发明他的人简直就是一个天才。
现在请你睁开眼睛,回到现实中来,然后回忆一下今天你都做了什么,其中有几件事情是需要你自己动脑计算的?10件?8件?3件?1件?我猜最可能的情况是0件。
当你在工作中需要计算时,你首先想到的是Excel或者其他工作软件,当你在平时生活需要计算时,你首先想到的是拿出手机打开计算器,只有当你需要计算100以内(我猜绝大部分人是10以内)的加减乘除时,你才会自己动脑算一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100以内的的算术法,你用心算要比用手机更快更方便,这就是你现实的生活。
你每天的工作都离不开两件事,与人沟通和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时最可能用到的便是数学(所以语文和数学是必修的两门学科)。
现实解决问题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4步:
1、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2、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转换成一个数学模型。
3、计算。
4、将结果放回现实中进行检验。
我例举一个最简单的实例来说明以上4个步骤。
现实生活中,在高速公路上,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就需要保证车速不能过快,一旦有车辆超速,就需要对超速车辆进行违章处罚。
应该如何来完成这件事?
1、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完成上面这件事,我们需要考虑哪些问题?第一,为了保证安全,需要把车速限制在多少范围之内?第二,如何能知道行驶中的车辆速度是多少?第三,对于超速的车辆应该如何处罚?(这只是三个核心问题,现实需要考虑的情况还有很多,例如不同车型、如何辨别车辆,如何处罚等等)
2、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转换成一个数学模型。
对于上面提到的第二个问题,可以使用物理课中的速度计算公式,v=s/t,只要想办法获取车辆在一段距离(s)内的行驶时间(t),就可以代入公式中,利用数学课的知识,算出这段距离内的平均时速。然后比较平均时速与允许的最高时速的大小,就能知道这辆车是否违规(实际的问题往往都是跨学科的,但是现在的教学中却是分科教学,并且为了能让你认识到不同学科的界限,还会人为的制造很多先决条件,目的就是让你使用规定的公式)。
3、计算。
你在数学课中,80%的时间都是在反复练习这一步,然而在现实中,是用编程语言来实现上面的公式,再由写好的程序计算结果。并且,不论你再花多少的时间来练习,计算机都能轻而易举的赢过你(速度比你快,并且绝对不会算错)。
4、将结果放回现实中进行检验。
你把写好的程序应用到实际中,看看是否生效,再根据不同的情况,重复以上三步,直到完成最初的要求。
看到这里,不知道你会不会想到围棋世界中的AlphaGo(阿法狗)。你每天做的数学题,就是围棋选手每天练习的定式,那怕你获得了人类围棋世界的大满贯,成为人类围棋世界的独孤求败,当你去面对计算机时,你依然毫无还手之力。更可怕的是,你花费了十几年练成的技艺,计算机只需要学习几天时间就能轻松超越你。
有了计算机,你就不需要再浪费时间去练习计算,而是花时间去练习另外三个步骤,再利用计算机来帮助自己完成计算。
另外,利用计算机,还可以将抽象的数学,变成各种具体的图像,展示在你的眼前,让你能够更容易的理解数学(很多人感觉数学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个)。
目前看来,学会编程,再利用编程来解决现实问题,就是一种最好的学习数学的方式。
不过你需要注意的是,程序只是帮助你的一种工具,学习编程并不单单是学会写代码,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解决问题。你需要的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去验证它,而不是让老师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或者告诉你正确答案是什么,让自己变成一个敲代码的机器人(现实中的问题也很少会有唯一解决方式和标准答案)
如果在未来,当计算机真的成为你学习的工具,但是教学方式依然还是老样子,很可能就会变成下面这样。
老师先教会你公式,然后给你一个有限制条件的问题,你需要用代码实现公式,在运算出结果,最后根据结果是否正确来打分。那时,你不过是把纸上的应用题,变成了计算机中的编程题,然后你依然会天天刷题,等到高考结束,你的第一件事不再是把课本烧掉,而是把你面前的计算机砸的稀巴烂。
ps:有一个TED的视频《用计算机教孩子真正的数学》,专门讨论了上面说的问题,我的部分内容也是来自这个视频中,强烈推荐。

psps:我突然想起一次和朋友的对话,在讨论她家小孩做作业时,我告诉她应该多教小孩使用百度搜索来学习,而不是什么都自己计算。她听完后对说,不行,现在小孩都很聪明,一百度就直接有答案了,有的还会用根据图片识别就能给出答案的app,这样小孩就会依赖百度搜索答案,不会自己思考。
当时我不知道该如何回应他,我知道他的说法有问题,但是没想清楚问题在哪。实际上,问题就是他的回答本身。解决各种不自然的,被人为增加了限制条件的问题,并且只有唯一的标准答案,这就是小孩每天都在重复做的事情。
应试并不只是现在才有,几百年前的科举制度就是现在高考的雏形。只是到了今天,还在为了应试而刷题,除了浪费大量的时间,只练习了没用的计算能力以外,造成的最大的危害,其实是磨灭了你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就像巴浦洛夫的那只狗一样,让你听见学习两个字就会出现生理反感。
而现在大部分的在线教育,不过是将黑板搬到了屏幕里,如果是直播教学,更是大大浪费了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存储和传输能力。
在没有互联网时,只能通过老师来存储知识,再由老师不停将相同的内容传输给不同的学生,所以老师只能每天重复同样的事情,我相信这也是很多老师的苦恼。
有了互联网,老师只用将讲课的过程录制成视频(想想李永乐老师),所有学生就可以随时上网通过录像进行学习(或许你会说,看录像没有互动,没有人辅导,但请你想一下,你在学校时就有很多的互动和指导吗)。
想象一下,未来的教育会不会变成这样。当你小的时候,只教会你最最基础的能力(语言方面学会认字,数学方面学会逻辑、抽象和简单的计算),剩下的时间只会让你接触各种不同的事物,发现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然后再根据你的兴趣进一步学习需要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可能会是,自己先在家通过视频了解一下需要用到的知识(别忘了百度),然后再去学校和同学一起,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它。
但是,这样的学习方式可能会造成两个问题。
第一,每个人的兴趣不一样,那就需要有老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一个老师不可能同时教很多学生,所以肯定会出现老师不够用的情况。
第二,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应该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来学,但是如果单纯基于兴趣做选择,会不会出现一部分行业没有人学的状况,这时候需不需要政府来强制分配。
针对上面两个问题,我想需要政府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搭建一个学习平台(因为政府肯定会审核平台上面的内容,想要教改不仅只是教育问题,更多的是教育之外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接触到不同的事物,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再跟平台上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最后从平台中选择一个指导老师来进行引导,剩下的问题就交给市场来解决吧。
你可能会问,那第二个问题怎么办,我想说的是,到那个时候,如果真有没人感兴趣的行业,那只能说明这个行业早就不存在,或者早就被州长给垄断了。
0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