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要,但很少人敢用
第一次看到《被讨厌的勇气》这个书名的时候,说实话,心里是有点虚的。不是因为“勇气”这个词,而是因为“被讨厌”。
一个人如果真的练习被讨厌,那他大概也不用练习什么勇气了,人生里所有关系都会主动帮他清场。
人类社会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你想被喜欢,要付出代价;你想被讨厌,也得付出代价。区别只是在于,前者你忙得要死,后者你总是感到心里发虚。
后来翻了几页,发现书里讲的不是“主动惹人讨厌”,而是我们从小到大都没学会的一种能力:别人讨不讨厌你,和你没什么关系。
这个说法在中文世界尤其激进。我们从小长在一种全自动贡献型的土壤里:要懂事,要礼貌,要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把别人舒服放在第一位,把自己舒服排在候补区。等你长到三十多岁,有一天突然发现,你竟然是靠迎合别人来确认自己的存在感。
书里那个哲人说话的方式我很熟悉。不是因为现实中我见过这种人,而是因为互联网里这种人太多了——永远平静,永远正确,永远像是在养一缸安静的小鱼,而你那点情绪在对话里就像一只不断撞玻璃的青蛙。他提一个观点,你立刻想反驳,然后他一句轻飘飘的“那是你的选择”,你就气得不行。
中文世界最容易被激怒的不是“你错了”,而是“你选择的”。你说我错了,我还能争辩;你说我选择的,那我只能沉默。
其实我们都知道那句话是对的,只是接受起来有点疼。很像医生告诉你:“这需要戒掉。”你心里知道他没骗你,但你也觉得他不太有人性。
这书里最有用的东西倒不是那些大道理,而是它阴差阳错地帮你补了一节欠了很久的课:什么是你的事,什么是别人的事。
很多人过得累,不是因为事情太多,而是因为认领的事情太多。别人半句话、一个表情、一句“你怎么这样”,我们立刻就开始负责,“是不是我哪里不够好?”
其实多数时候别人跟你说什么,压根不是你的事,是他自己的焦虑、他自己的期待、他自己的生活不如意。你只是在他方便的时候被抓来当了一次垃圾桶。
书里讲的那些道理,你读的时候很顺,读完合上书,突然就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比如“不要在意别人怎么想”,这种话读起来像是佛经,做起来像是在烈火烹油。你一边告诉自己“不在意”,一边偷偷观察别人到底怎么看你,有没有变化,最好能给你一个正反馈证明你真的变独立了。
人这种生物,有时候就是这么矛盾:你想当一个自由的人,但又希望别人认可你自由的样子。说穿了,还是讨好的一种进阶玩法。
或许在某些夜里、某些不声不响的时刻,你突然意识到,你不是必须那样活。
你可以拒绝一个不想参加的饭局;
你可以不回一条让你心累的消息;
你也可以不对别人负责到失去自己。
这本书的意义,就在这种“允许”。
允许你把自己从别人期待的模具里拿出来,看一看原本的形状。许多人第一次照见自己,就是在这样的书里。
你不用变成勇敢的人,你也不一定要被讨厌。
你只要在生活里慢慢练习一件事:
当你想说“不”的时候,说出来。
当你很累的时候,停下来。
当你想为自己争取一点空间的时候,试着迈出那一步。
你会发现世界没有因此崩塌,人也没有因此离开你,而你,反倒更像你自己了。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欢迎你点一下「在看」,或是将文章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相关好文推荐:
从聊天机器人到“会自己干活”的通用人工智能:OpenAI 的五级进化路线

0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