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科学被做成了自动售卖机
昨天美国白宫发布了一个名叫 Genesis Mission 的计划,意思是要把全美的科研数据、国家实验室、超级计算机和一堆 AI 模型绑在一起,让人工智能接管科学研究的整个流程。并不是“协助”,也不是“辅助”,而是那种——从查资料到建模型,从筛材料到跑实验,从分析结果到写报告,全都让机器来做。科学就像一杯自动泡好的咖啡,只要按一下按钮,背后就有无数机器人在忙活,最后给你端上来一杯香气四溢的成果,甚至连咖啡豆是哪来的都可以按需隐藏。
换句话说,美国人打算把科学变成一台国家级自动售卖机。
这想法放在科技界里,大概会被叫做“伟大愿景”。可当这种愿景真正被写进总统行政令时,就不再只是科技人的乐观,而成了某种时代的信号。科学这件原本缓慢、严谨、要花几十年啃一个问题的事,突然要被卷进一场没有刹车的升级赛里。今天是自动分析蛋白结构,明天可能就是自动发现新材料,后天自动优化反应堆,再往后谁也不知道机器会吐出些什么。
科学一直是慢的。慢得需要耐心,需要反复验证,需要同行评议,需要多少个“不可能”才能换来一个“或许可以”。这种慢里有笨拙,有试错,也有透明。它像一盏灯,总是亮在表面,看得见它有没有闪烁,看得见它是否摇晃。
当科学被加速到人类跟不上的时候,会发生什么?
自动售卖机的好处在于方便,坏处在于不透明。你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也无法确认它给你的东西是怎样被制作出来的。人类社会可以接受自动售卖可乐,因为出了问题最多拉肚子;可以接受自动驾驶的汽车,因为它的算法和事故都会被调查、被质疑、被修复;但是否能接受一个自动做科学的机器,却从来没有人认真想过。
在这个计划里,美国希望 AI 能够把科学研究的速度加快十倍、百倍乃至千倍。可速度从来不是中性的。当一种力量快到足以改变世界时,它就不再只是力量,而会变成权力。而权力永远伴随集中。当科学从分散的学术界流向集中化的国家系统,从科学家的思考流向算法的推演,我们会得到更快的成果,也会失去很多东西——比如公众理解科学的能力,比如质疑权威的权利,比如对未知保持警惕的空间。
过去几百年里,科学的透明性给予了人类一种根深蒂固的安全感:只要愿意,总能理解技术、讨论技术、监督技术。而自动化科学会悄悄挪走这种安全感,让我们使用一个自己无法理解的世界。人会慢慢习惯结果,但无法追问过程。习惯越深,追问越少,最终连追问的权利都会被默默放在技术的身后。
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 AI 做得好不好,也不是机器会不会造反,而是人类可能会习惯得太快。习惯科学变得像魔法,习惯按下按钮就能获得答案,习惯技术不再需要解释。习惯这种便利的那一天,就是重新失去世界理解权的那一天。
普通人可能会觉得,科学离生活很远,自动不自动都无所谓。可历史从来不是这样运作。科学的方向会决定产业的方向,产业的选择会影响国家的走向,而国家的走向最后又会落实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里。科学一旦进入自动化时代,整个世界的节奏都会随之改变。以前是技术改变生活,而以后,有可能是技术决定生活。
自动售卖机本身没有问题,关键在于里面装的是什么。如果装的是未来,那至少应该让每个人有资格看见它的制作过程、理解它的逻辑、参与它的讨论,而不是被告知:不用管,结果会很好,请放心消费。
未来值得期待,但期待本身不意味着盲目。速度值得追求,但速度需要刹车。技术值得尊重,但技术也应该接受质疑。科学越快,人心越要慢。
否则未来真的会突然到来,快到像一辆失速的列车。你明明坐在车上,却不知道它开向何方。你以为是目的地,但机器说那叫“更新”。
昨天美国白宫发布了一个名叫 Genesis Mission 的计划,意思是要把全美的科研数据、国家实验室、超级计算机和一堆 AI 模型绑在一起,让人工智能接管科学研究的整个流程。并不是“协助”,也不是“辅助”,而是那种——从查资料到建模型,从筛材料到跑实验,从分析结果到写报告,全都让机器来做。科学就像一杯自动泡好的咖啡,只要按一下按钮,背后就有无数机器人在忙活,最后给你端上来一杯香气四溢的成果,甚至连咖啡豆是哪来的都可以按需隐藏。换句话说,美国人打算把科学变成一台国家级自动售卖机。这想法放在科技界里,大概会被叫做“伟大愿景”。可当这种愿景真正被写进总统行政令时,就不再只是科技人的乐观,而成了某种时代的信号。科学这件原本缓慢、严谨、要花几十年啃一个问题的事,突然要被卷进一场没有刹车的升级赛里。今天是自动分析蛋白结构,明天可能就是自动发现新材料,后天自动优化反应堆,再往后谁也不知道机器会吐出些什么。科学一直是慢的。慢得需要耐心,需要反复验证,需要同行评议,需要多少个“不可能”才能换来一个“或许可以”。这种慢里有笨拙,有试错,也有透明。它像一盏灯,总是亮在表面,看得见它有没有闪烁,看得见它是否摇晃。当科学被加速到人类跟不上的时候,会发生什么?自动售卖机的好处在于方便,坏处在于不透明。你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也无法确认它给你的东西是怎样被制作出来的。人类社会可以接受自动售卖可乐,因为出了问题最多拉肚子;可以接受自动驾驶的汽车,因为它的算法和事故都会被调查、被质疑、被修复;但是否能接受一个自动做科学的机器,却从来没有人认真想过。在这个计划里,美国希望 AI 能够把科学研究的速度加快十倍、百倍乃至千倍。可速度从来不是中性的。当一种力量快到足以改变世界时,它就不再只是力量,而会变成权力。而权力永远伴随集中。当科学从分散的学术界流向集中化的国家系统,从科学家的思考流向算法的推演,我们会得到更快的成果,也会失去很多东西——比如公众理解科学的能力,比如质疑权威的权利,比如对未知保持警惕的空间。过去几百年里,科学的透明性给予了人类一种根深蒂固的安全感:只要愿意,总能理解技术、讨论技术、监督技术。而自动化科学会悄悄挪走这种安全感,让我们使用一个自己无法理解的世界。人会慢慢习惯结果,但无法追问过程。习惯越深,追问越少,最终连追问的权利都会被默默放在技术的身后。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 AI 做得好不好,也不是机器会不会造反,而是人类可能会习惯得太快。习惯科学变得像魔法,习惯按下按钮就能获得答案,习惯技术不再需要解释。习惯这种便利的那一天,就是重新失去世界理解权的那一天。普通人可能会觉得,科学离生活很远,自动不自动都无所谓。可历史从来不是这样运作。科学的方向会决定产业的方向,产业的选择会影响国家的走向,而国家的走向最后又会落实到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里。科学一旦进入自动化时代,整个世界的节奏都会随之改变。以前是技术改变生活,而以后,有可能是技术决定生活。自动售卖机本身没有问题,关键在于里面装的是什么。如果装的是未来,那至少应该让每个人有资格看见它的制作过程、理解它的逻辑、参与它的讨论,而不是被告知:不用管,结果会很好,请放心消费。未来值得期待,但期待本身不意味着盲目。速度值得追求,但速度需要刹车。技术值得尊重,但技术也应该接受质疑。科学越快,人心越要慢。否则未来真的会突然到来,快到像一辆失速的列车。你明明坐在车上,却不知道它开向何方。你以为是目的地,但机器说那叫“更新”。
https://www.whitehouse.gov/presidential-actions/2025/11/launching-the-genesis-mission/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欢迎你点一下「在看」,或是将文章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相关好文推荐:

0条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