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理解”比你想象的困难得多?
为什么“理解”比你想象的困难得多?
你有没有这样的体验:明明上课的时候你“听懂了”,甚至还能点头、还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但回到自己做题、写代码、写报告的时候,瞬间懵了?
还原一下你的现场:
• 你听完一个概念,觉得:“啊,这不是挺简单的吗?”
• 你看到一个例子,觉得:“懂了懂了,我可以!”
• 真轮到你自己做,你发现:“怎么好像哪里都不会?”
这时候你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我脑子太笨?”
其实不是。根本原因是:理解这件事,本来就比你感觉上困难得多。理解是大脑里多个系统协作的结果,而其中最关键的两个系统:
• 背景知识
• 工作记忆
这两样东西你可能一直忽视了。
你以为自己缺的是智力,其实你缺的是背景知识
我们先从第一个误解说起。
很多人以为理解靠的是“聪明”,但真正决定你能不能理解新知识的,是你脑子里原有的知识量。
比如你想象一下:你有一天打开一本专业书,随便读到一句话:“多巴胺并不是奖励系统,而是对预测误差进行编码的信号。”
如果你没有神经科学背景,你是不是会感觉:“我每个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我就不认识了。”
换成其他的例子:
你没有任何投资经历,第一次听别人聊“股权激励”,你会是什么感觉;
你没有任何开发经历,第一次听别人说“微服务架构”,你又会是什么感觉;
但一旦你有一定背景知识,这些抽象词汇立刻就“变得能懂”了。
理解并不是从零开始建造,而是从已有的知识往外长。
就像植物一样,必须有“根”,不然无法吸收任何新东西。
所以说,你不是不理解,而是你没有足够的知识去理解。
工作记忆很小:你的大脑就那么一点“桌面空间”
背景知识决定“你能不能理解”,而工作记忆决定“你能理解多少”。
你可以把工作记忆想象成你书桌上的空间。
你拿出一本书、水杯、笔记本、电脑,桌子就满了,你没地方放咖啡杯了。
大脑也是一样。
它一次只能处理非常有限的信息,大概只有:4~7 个信息块(chunk)
如果你要理解的内容太复杂,而你又缺乏背景知识,你的工作记忆就会:
• 卡顿
• 满载
• 当机
• 放弃
• 走神
这就是为什么你看一个复杂概念的时候,会突然走神。不是因为你不专心,而是你的大脑已经处理不过来了。
于是你就产生了那种“脑袋塞住了”的感觉。
为什么“听懂 ≠ 学会”?因为你只是跟着别人走了一遍
你应该有过这样的体验:
你在课堂上或视频里“听懂”一个东西,特别顺畅,特别自然。
但你要自己讲一遍、自己用一遍的时候却完全崩溃。
这是为什么?
因为课堂上的“听懂”是一种假象。那不是你在思考,而是你在跟着老师的链条跑。
上课之前老师已经:
• 帮你挑好了结构
• 帮你省去了不必要的信息
• 帮你标好了重点
• 帮你把复杂的部分讲成容易消化的形式
你只是顺着别人的“高速公路”在走。
但当你自己要运转时,你发现自己脑子里没有地图,所以你就不知道如何走了。
听懂是“别人的理解”,学会是“你的理解”,两者差得非常远。
为什么“上课懂了,下课不会用”?因为缺少“提取练习”
最后一个关键点:
你在课堂上的理解,之所以不能迁移到真实场景,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最关键的步骤:主动提取。
你上课听懂只是把信息放进了“短暂存储区”,它不会自动进入长期记忆。
只有当你:
• 自己复述一遍
• 自己写一遍
• 自己做题
• 自己应用
• 自己解释给别人听
你才会真正拥有这组知识。
所以你在下课后会出现这种情况,老师讲例题你都懂,但你一做题就错。
为什么?
因为例题是“别人提取”,题目是“你提取”。
你缺乏从自己脑子里把信息“提出来”的能力。
输入不是理解,输出才是。
理解不是“看懂”,而是“能自己重建”
理解为什么那么难?
因为真实的理解需要你的大脑做到三件事:
-
1. 用背景知识托住新知识(否则你连不上) -
2. 用有限的工作记忆处理复杂信息(否则你会卡住) -
3. 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能自己提取出来(否则你只是“看懂”)
这三者缺一不可。
这也是为什么:
听懂容易,讲清楚难;
看懂容易,用起来难;
上课容易,下课难。
理解本来就不是“听老师说一句话”就能完成的,它是一种“从外建构 → 内部重建”的过程。
以后你再发现自己理解不了时,不要觉得是自己笨,只是你误会了理解这件事。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欢迎你点一下「在看」,或是将文章分享给其他有需要的人^^
相关好文推荐:
从聊天机器人到“会自己干活”的通用人工智能:OpenAI 的五级进化路线

0条留言